论善良

哲学思想,历史探索,神话故事
回复
头像
BobMaster
锋芒初露
锋芒初露
帖子: 1187
注册时间: 2020年 12月 7日 08:05
来自: 神秘的东方
我的状态: 🎯
为圈友点赞: 338 次
被赞次数: 178 次
联系:

论善良

帖子 BobMaster »

本文转载自始终的博客
原文链接: https://liam.page/2021/06/17/discussion-on-kind/

善良是什么?

善良一词,与我所见最早者,当出自《礼记·学记》。曰:「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按文言一贯作风,善良虽在现代汉语中成词已久,但在文言中大概是分别表意的。在文言文词典中,善作名词表示「好的行为」,作形容词表示「赞许的」或是「熟悉」。显然,此处应取「值得赞许的」的含义。良作形容词表示「好」。因此,讲白了,文言中的「善良」大约就是人类品德中所有好的品德的集合体。

在现代汉语中,善良的表意某种意义上被圈定在「和善」、「心地好」这样的意思上了。

人善被人欺?

大多数生长于传统中国家庭的孩子,大都从小被教育「要善良」。与之相应,孩子被要求「爱分享」、「乐于助人」等。

然而,步入社会之后,或多或少地,这些从小被教育要善良的孩子,都因「善良」吃过亏。其中不乏「屡教不改」抑或是「执迷不悔」的人,当然也有些人从此「黑化」或是抑郁。

这些时候,「孩子们」大约会想起父母的另一句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可是,爸爸妈妈,你们从来没教过我们要如何才能「防人」呀……

所以,到底要怎么办?

善心?善举?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不能逃避。因为你能逃一次,但将来不断发生的事情,会不断质疑你的内心。最终逃无可逃,必须直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善良分为两个部分,或者说两个层次:善心和善举。善心是无条件的,行善举是有条件的。若是行善举会危害到自己的核心利益,那便要慎重。世人多被要求善良,却不分善举和善心。无差别的善举最终往往害人害己。

对于以善良为代表的一切「美好的德行」,都有论心不论迹。也就是说,我们要将善心和善举区分开来;而后,常怀善心,擅行善举。

何时行善举?

是否要行善举,这其实是一个选择题。

在我看来,这一选择题理当无有特殊性。也就是说,人生中其他类似的选择题如何做,这一道选择题就如何做。亦即,人自身的一切行为,都要有统一的标准去考量。不能因为善举于道德地位更高,就降低评判标准,而后决定施行,而不顾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操作层面上,当意图行善时,脑回路里加一个步骤:这事儿做了之后最坏的结果自己能不能接受。如果不能接受的话,哪怕是善举,也慎重一些。

不为善其与为恶异乎?

或曰:「不为善者与为恶者,无异也」。曰:「道德绑架者也。」

有人认为,善而不为,其与恶无异。此类谬误有二。一者,忽略世界的多样性,将善恶二元对立,认为非善即恶。他们认为,不做善事就是恶;不作恶事就是善。二者,将善良至于绝对片面的语境之下,忽略实际情况,忽略自身自我,将善良狭隘化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标尺。殊不知,因为行善举,而将自己置于无法承受的危险之下,实际上是忽略了自我。「我」都没有了,还谈什么善良呢?这不是善良,而是伪善。

这些人可能也会拿汉昭烈帝的「勿以善小而不为」来做例证。然而,刘备遗诏中的意思,是强调善举大小、影响范围,却没有教刘禅不分青红皂白应当一律行善。

因此,认为不行善举即是作恶的人,其实就是道德绑架罢了。

真正的英雄主义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如何能做到这一点?

自己的善举可能为自己带来危害,这也是生活的真相之一。被伤害过后,你还愿意保持善良吗?被伤害过后,你能控制自己不去伤害别人吗?换言之,被伤害过后,你还热爱这个世界吗?

广义地看待善良,将善心和善举分开,常怀善心、擅行善举,则哪怕不能成为真的英雄,也常在成为英雄的路上了。
BobMaster 的这篇帖子被以下2个圈友点了赞:
圈宝, 边 草
人生如音乐,欢乐且自由
回复

在线用户

正浏览此版面之用户: Bing [Bot] 和 1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