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思乱想

哲学思想,历史探索,神话故事
回复
头像
边 草
初入江湖
初入江湖
帖子: 186
注册时间: 2021年 2月 15日 00:23
为圈友点赞: 69 次
被赞次数: 185 次

Re: 闲思乱想

帖子 边 草 »

一一八,斯美塔那

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Bedřich Smetana)出生在1824年3月2日,以其交响组曲《我的祖国》(捷克语:Má vlast,英语:My Fatherland)中的第二首 Vltava 而闻名。今天是他200周年诞辰日,所以,至少今天,我们后人应该纪念他一下。

早期的人类逐水而居,不管是那时的游牧部落、强蛮城邦还是传继到今的文明古国,基本上都同河水有关。伏尔塔瓦河长四百五十公里,自南向北流经首都布拉格注入易北河(Labe)。从流水量、长度来说它不及恒河、黄河,但她是一条地地道道的“母亲河”。

斯美塔那给他这首曲子加的注脚是这样的:“伏尔塔瓦河流过寒风呼啸的森林的两条溪水汇合成一道洪流,冲着鹅卵石哗哗作响,映着阳光闪烁光芒。它在森林中梭巡,聆听猎号的回音;她穿过庄稼地,饱览丰盛的收获。在它的两岸,传出乡村婚礼的欢乐声,月光下,水仙女唱着迷人的歌在浪尖上嬉戏。在近旁荒野的悬崖上,保留着昔日光荣和功勋记忆的那些城堡废墟,谛听着它的波浪喧哗。顺着圣约翰峡谷,伏尔塔瓦河奔泻而下,冲击着突岩峭壁,发出轰然巨响。尔后,河水更广阔地奔向布拉格,流经古老的维谢格拉得,现出它全部的瑰丽和庄严。伏尔塔瓦河继续滚滚向前,最后同易北河的巨流汇合并逐渐消失在远方。”

我们知道用文字描述景物相对容易,而以旋律来表达对“祖国”的感情则比较困难。这困难有两层含义:用抽象手段来表达作曲家个人的情感这是常人无法做到的;作品问世后还需要能被他人理解和接受、及产生共鸣。在中国,过去我们要么是通过电台偶然知道能够作曲家的,也有人是听了朋友推荐的唱片或者CD后,也有人是在课堂、在课本上了解到的。不管来源和途径,几乎很多人都被“伏尔塔瓦河”所吸引进而被打动。尤其是那些在并不知道“我的祖国”那个标题的情况下。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曲家斯美塔那是非常优秀的。同样的情况也适应于威尔第(Giuseppe Verdi)。他的歌剧《纳布科》(Nabucco)中合唱曲“飞吧!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有异曲同工之妙。

据百度,祖国首先是国家,其次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的归属感,这归属感来自于民族文化的认同及家族祖先的承继。祖国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更是一个法理概念。而对那些自觉或不自觉离开故国移居他乡的群体来说,怎么限定祖国的概念会比较棘手。另外,如果没有地域(国家)的支撑,(比如犹太人。)“祖国”就只是某群人精神上的家园。这就会比较凄惨。

环顾当下、四周,当祖国的(文化、归属意义上的)概念很容易地被(独裁和强权)煽动、发展成为一种(民族)主义时,我觉得我们需要先同“祖国”保持一点距离,尤其需要先抵制一下那种“只扫门前雪”心态,还应该谴责那种编制各种借口去偷盗、去夺取他国、他人“瓦上霜”的行为。我知道这对还没有机会从物理意义上脱离自己祖国的人,这样会比较难一些。但对已经移居他乡的游子们,从精神上先做一个世界公民的则比较方便,也是可能甚至是必须的了。

3-2-2024
边 草 的这篇帖子被以下圈友点了赞:
BobMaster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头像
边 草
初入江湖
初入江湖
帖子: 186
注册时间: 2021年 2月 15日 00:23
为圈友点赞: 69 次
被赞次数: 185 次

闲思乱想:不懂就学

帖子 边 草 »

一一九,不懂就学/问

“人格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于我是一个新的概念。本着不懂就学/问的态度,顺着溪山给的链接我在网上了解了一下,老实说没有完全明白。大概事情一旦涉及到哲学就比较难懂。

人格“是指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其外在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研究表明,人格受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影响,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

人格同一性讲的是一个人在其一生中人格保持一致,就是一个人在某个时间的和另一个时间依然还是同一个人。或者说,人格一个人过去同现在具备同样的人格,我们才可以说这个人在过去、跟现在就是同一个人。根据这样的定义,我认为“人格同一性”应该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因为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那么有没有相反的情况,即人格不同一呢?答案应该也是肯定的。

拿我个人来说,年轻时听到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组曲“我的祖国”中的“伏尔塔瓦河”时,我的反应是“激动、崇敬、敬仰”等。随着年岁增长,最初的那种感觉则越来越淡。后来我经常会问自己:当时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感情?我的答案是:客观上,年龄,阅历及当时所接受到的宣传和教育使然;主观上,那时我没有能力去思考有关国家、政权、党派、民族及个人和社会的前途、命运等等问题。随着生活的积累,今天我的眼光、思考能力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会对同一个事物(比如一段音乐)的认识有不同感受。

因此,我以为,讨论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强调它在人的一生中一成不变的意义。相反,随着一个人生理、心理上的成熟和周围环境的变化,人格是有可能变化的。而这恰恰是人格可塑性的表现。正因为人格具有可塑性,所以才会有培养和发展人格那么一说。同时,一个人的理想、行为准则等(世界观)则不会轻易改变。这样,人格既是稳定的,也是可塑性的,是两者的统一。所以,虽然我对一段音乐的感知改变了,但我不认为自己的人格因此就缺乏了“同一性”。

那么新的问题来了:一个人究竟“人格同一”好还是“不同一”好呢?

3-10-2024
边 草 的这篇帖子被以下圈友点了赞:
BobMaster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头像
genivel
圈圈新人
圈圈新人
帖子: 28
注册时间: 2020年 12月 15日 16:21
为圈友点赞: 90 次
被赞次数: 21 次

Re: 闲思乱想:不懂就学

帖子 genivel »

边 草 写了: 2024年 3月 10日 21:35 一一九,不懂就学/问

“人格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于我是一个新的概念。本着不懂就学/问的态度,顺着溪山给的链接我在网上了解了一下,老实说没有完全明白。大概事情一旦涉及到哲学就比较难懂。

人格“是指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其外在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研究表明,人格受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影响,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

人格同一性讲的是一个人在其一生中人格保持一致,就是一个人在某个时间的和另一个时间依然还是同一个人。或者说,人格一个人过去同现在具备同样的人格,我们才可以说这个人在过去、跟现在就是同一个人。根据这样的定义,我认为“人格同一性”应该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因为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那么有没有相反的情况,即人格不同一呢?答案应该也是肯定的。

拿我个人来说,年轻时听到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组曲“我的祖国”中的“伏尔塔瓦河”时,我的反应是“激动、崇敬、敬仰”等。随着年岁增长,最初的那种感觉则越来越淡。后来我经常会问自己:当时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感情?我的答案是:客观上,年龄,阅历及当时所接受到的宣传和教育使然;主观上,那时我没有能力去思考有关国家、政权、党派、民族及个人和社会的前途、命运等等问题。随着生活的积累,今天我的眼光、思考能力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会对同一个事物(比如一段音乐)的认识有不同感受。

因此,我以为,讨论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强调它在人的一生中一成不变的意义。相反,随着一个人生理、心理上的成熟和周围环境的变化,人格是有可能变化的。而这恰恰是人格可塑性的表现。正因为人格具有可塑性,所以才会有培养和发展人格那么一说。同时,一个人的理想、行为准则等(世界观)则不会轻易改变。这样,人格既是稳定的,也是可塑性的,是两者的统一。所以,虽然我对一段音乐的感知改变了,但我不认为自己的人格因此就缺乏了“同一性”。

那么新的问题来了:一个人究竟“人格同一”好还是“不同一”好呢?

3-10-2024
将“人格同一”纳入一个辩证的角度,是稳定和可塑的统一,我比较赞同这个说法。但是如果这时讲辩证,就回避了对“同一与不同一,二者谁更好”的探讨,因此我们先按下辩证不谈。

我觉得“不同一”更好,更适合人生存。客观上,由“阅历及当时所接受到的宣传和教育使然”,主观上,由观察角度和思考能力决定。当下的人格大多匹配一个人的生存状态,因为综合因素变化,人的变化似乎也自然而然。

那么我的论点与论证到这里就结束了。

这时拿起辩证,我就要补充一个反问:适合一个人的生存,确实意味着这个人比以前更好吗?

以“哪种更好”衡量变与不变其实是不必要的,因为不论何时,环境总是在和主体交互。言行思想,仅用成熟与幼稚区分并不全面,除了成熟与幼稚,还有稳定与挑战,还有熟练度与创造力,甚至还有善良与更善良,它们都是一个时刻的“真实”。

另一方面,(仅依据我个人直觉),绝大多数人身处迷雾,是世界一隅之游鱼,“纵然弥天大旱,只道江波汹涌”,这点几乎不随时间改变。

尽管人的思想发生变化,思想不再“同一”,他身上也往往有连贯的性质。相隔多年,再见故友时,你还是能透过外形气质,找到熟悉的影子。

没有好与不好,我曾经阅读过真诚的文字,当我跟随其中逻辑,感受思维与真心时,那位作者“披着哲学家和道德预言家的衣服”,同时也是“身着常礼服的经济学家”,连同“极富鼓动性的革命的长裤汉”,他们在不同的时空里,一起向我走来。
genivel 的这篇帖子被以下2个圈友点了赞:
边 草, BobMaster
我梦到塞萨利的一条河流来救我,我在红沙黑石上听到他涛涛而来
头像
边 草
初入江湖
初入江湖
帖子: 186
注册时间: 2021年 2月 15日 00:23
为圈友点赞: 69 次
被赞次数: 185 次

Re: 闲思乱想

帖子 边 草 »

首先,感谢你的评论。其次,很高兴你觉得“不同一更好”。第三,接受你的意见:不去比较“人格同一”或“不同一”的好还是不好。第四,完全同意这句话:“尽管人的思想发生变化,思想不再“同一”,他身上也往往有连贯的性质。相隔多年,再见故友时,你还是能透过外形气质,找到熟悉的影子。”

再次感谢。
边 草 的这篇帖子被以下圈友点了赞:
genivel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头像
边 草
初入江湖
初入江湖
帖子: 186
注册时间: 2021年 2月 15日 00:23
为圈友点赞: 69 次
被赞次数: 185 次

Re: 闲思乱想,捧剑作诗

帖子 边 草 »

一二零,“捧剑”作诗

近日偶知《全唐诗》收录了三首、由一个在官宦人家专职“捧剑”的仆人写的诗后我稍有点吃惊。因为印象中,那本康熙年间编纂的诗集里的作者要么是有头有脸的王侯将相,要么是有名有姓的达官贵人。一个仆人能够恭添其列,那一定是有什么“卖点”的。我即刻找来一读,果然。

“青鸟衔葡萄,飞上金井栏。美人恐惊去,不敢捲帘看”。

这诗前半部分是写实、在写景,而妙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描述一个女性隔帘看到一只青鸟在衔葡萄,她想推起窗帘看个仔细,却又担心青鸟受惊飞去,所以只得屏息凝气偷窥的场面。问题是,一个在官宦人家打工的下人,他怎么可能有机会看到深宅后院小姐闺房里的生活场景?所以他的诗句只能是凭空想象的,当然是合乎逻辑的创造,而这恰恰是一个人能够写诗的资质。

唐朝社会人分三等:分别为官宦、良民和贱民阶层。贱民包括罪犯、官伎、手工业者、商人、奴婢等,其中的奴婢更是底层的底层,他们没有人身自由,允许随意买卖。关于这个捧剑奴,在《全唐诗》卷七三二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捧剑仆小传”:捧劍,咸陽郭氏之僕。雖在奴隸,嘗以望水眺雲為事。遭鞭箠,終不改。後竄去。詩三首。

从“雖在奴隸,嘗以望水眺雲為事”中,我们大概可以看出一个身体虽为家奴,却同时具有充实的内心和敏感的灵魂,他这一特质尤其体现在另外一首《将窜留诗》中。

“珍重郭四郎,临行不得别。晓漏动离心,轻车冒残雪。
欲出主人门,零涕暗呜咽。万里隔关山,一心思汉月。”

这“郭四郎”一定不喜欢自己的下人除了干活吃饭睡觉之外还捣鼓诗句的爱好,所以常常用鞭子去抽打他。主人的暴力到了某种程度自然让奴隶产生逃离的想法,捧剑奴也不例外。不过,即便如此,他仍然通过自己的诗来表达自己的一种同情心(empathy)。

郭四郎,道声珍惜、再见,请别责怪我不辞而别。在这个黎明时分我决定动身、冒雪赶路。就在跨出大门时,我的眼泪却止不住地流下来了。从今往后远隔千山万水,但我仍然会挂念这里的一切。一个人需要怀着什么样的心胸才能在炒老板鱿鱼的同时还这么宽宏大量、悲天悯人?

有一种说法,中国古代文盲率高达99.9%。那时能识字、读书的人尚且如此之少,那么能够做诗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如此,那捧剑奴一定要么非常幸运、要么具有特别的天分,否则怎么可能识字作诗?不过,一个人的感受力和同情心是可以不受文化程度的影响。因为即使是文盲,也同样可以具有高贵、纯净的情怀。

3-18-2024
边 草 的这篇帖子被以下2个圈友点了赞:
genivel, BobMaster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头像
边 草
初入江湖
初入江湖
帖子: 186
注册时间: 2021年 2月 15日 00:23
为圈友点赞: 69 次
被赞次数: 185 次

Re: 闲思乱想,亲近上帝

帖子 边 草 »

一二一,亲近上帝

十天前(10/12)的傍晚对着天空抓拍一个正掠过我头顶的“雁阵”,不料照片被拉大之后看到里面有一弯新月。隔天我把照片拿给一个孟加拉国来的同事看,他说这就是今年伊斯兰教“斋月”的开始。我顺便问了他一些关于斋月的习俗后就开自己的玩笑:“你看我们不信教的华裔多方便,什么都可以吃,什么时候都可以吃”。他半信半疑地问:中国人真的不能信教吗?至少我生活在那里的时候公开信教的人少之又少,我答到。这么说吧,如果教科书里说“宗教是毒害人民的精神鸦片”,那么还有多少人敢去拥抱上帝呢?同事面露窘涩,其实那一刻我自己的内心也并不轻松。

正因为年轻时没有接触、感受宗教的机会,以致到了这个“自由”社会后也无法再作调整和修改了。可从(古典)音乐层面,我却能够一下子从欣赏交响曲、协奏曲转而沉浸到弥撒曲、安魂曲里去了又做何解?这些年来,当对巴赫的“康塔塔”们熟悉的程度达到了“贝五、柴六”时,我意识到在自己的灵魂深处某个角落同耶稣、基督还是很近的。此外,一些世俗“轻音乐”也会让我心动。

比如最近一段时间,我经常停留在油管里一个叫“基督教和声”(Christian Harmonies)的账号里。在作为背景音乐随意听的时候,我被一个由钢琴循环弹奏、标题为“亲近上帝”(Intimacy with God)的曲子所吸引。每过大约30分钟时,其中的那个片段会让我不由自主地停下手和脑子,恍惚之中好像进入了一个有神有灵的世界。就在那时,一股想要“亲近上帝”的愿望也就产生。而后我也专门搜索了怎样才能“亲近上帝”这个问题。

据信众说,“亲近”上帝的愿望不仅在做礼拜时、在遇到麻烦时,而是应该在平日任何时候都想着他,意识到他就在自己的身边,等等。我知道这对一个不“礼拜”的俗人来说会有一些困难。也许是因为我从小就受了“平日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功利思想的侵袭所致吧。所以,我开始考虑怎样把自己只是在听音乐时才会有某种宗教信仰的感觉发展到在日常生活其他时间也保持亲近上帝的意识。

去年10月我的一个中学老师去世,那时我正好在国内,所以就去参加了他的追悼会。意外的是,主持仪式的不是他原单位的负责人,而是当地一个教会的牧师。我知道很久以来老师一直收藏着一本英文版《圣经》,也不时会看看。当从牧师的嘴里知道他是在患了不治之症后才决定把自己的身心完全地托付给了上帝之后,我先是一阵释然,然后才感到有一点点异样。

《圣经》(James 1:5)里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如果你们中有人缺乏智慧,他应该祈求上帝,上帝会慷慨地赐予所有人而不挑任何毛病。”

我以为,如果我把这里缺乏“智慧”换成缺乏“希望”,把上述句子改成“如果你们中有人缺乏希望,他应该祈求上帝,上帝会慷慨地赐予所有人而不挑任何毛病”,那么包括上帝本人及他的信众大概都不会反对。也就是说,在任何时候,我们凡人想把自己投入到神的怀抱里去他都不会拒绝。我想我完全能够理解也支持任何人在感到绝望时乞求神灵的帮助,但这也提醒了我自己。我是不是应该早一点,比如现在就去“亲近上帝”而不是等到人生的最后一刻。

3-22-2024
边 草 的这篇帖子被以下圈友点了赞:
BobMaster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头像
边 草
初入江湖
初入江湖
帖子: 186
注册时间: 2021年 2月 15日 00:23
为圈友点赞: 69 次
被赞次数: 185 次

Re: 闲思乱想,西西佛斯

帖子 边 草 »

一二二,西西佛斯

前不久溪山君提到“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 Epictetus 可能出身奴隶”,这让我有兴趣去了解一下,因为“哲学家”同“奴隶”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多、很大的。这也让我想到法国人加缪。

加缪(Albert Camus,11/7/1913至1/4/1960)生于阿尔及利亚的一个移民家庭。父亲是未受过教育的法国人、马车夫。母亲不识字,是一个清洁工。加缪生长在阿尔及尔的一个贫困社区,未满一岁时父亲就死于一战战场,他靠奖学金读完中学,1933年在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并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我最近才知道加缪的《西西佛斯的神话》(The Myth of Sisyphus)是他的哲学随笔,是他“存在主义”思想典型的作品。看起来我对那个“神话”的寓意一直未得要领。

加缪认为西西弗斯是一个荒诞的英雄。他热爱并穷尽一切方法让生活充实,讨厌死亡,反抗诸神。当他承认他任务的无意义和命运的确定性时,他意识到自己处境的荒谬,但他直视这种荒谬,并借由反抗荒谬而感到充实。所以,加缪的结论是:“应该认为,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加缪在书的第一章里讨论了作为哲学问题的自杀,以及自杀映射出生活中的荒谬。他认为: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自杀意味着,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任何人必须活着的深刻意义是不存在的。人日复一日地生活,突然他停下来产生“为什么”的疑问,这就是荒谬的开端。

“在存在主义思想家看来,人类个体总是会出现‘存在焦虑’,即面对明显无意义的人生(人皆有死)或荒谬的世界(善恶未必有报)时的恐惧、困惑、和迷失,因此存在主义思想家致力于探索与人类存在的意义、目的、和价值相关的命题。”(百度)

但是在现代物质社会,读哲学实在不容易找到工作,只有那些真正有想法而且喜欢在形而上领域里穷尽思索的人才会走研究哲学的道路。不过我必须承认,一个善于而且能够做哲学思考的人肯定要比西西佛斯幸福得多。

4-5-2024
边 草 的这篇帖子被以下圈友点了赞:
BobMaster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头像
边 草
初入江湖
初入江湖
帖子: 186
注册时间: 2021年 2月 15日 00:23
为圈友点赞: 69 次
被赞次数: 185 次

Re: 闲思乱想,日全食2024

帖子 边 草 »

一二三,日全食2024

2017年8月日全食光临美国,那次我开车720英里到田纳西州中部、在阿巴拉契亚山坳一个县政府所属公园里看了一分半钟的全食景象。因为是第一次,缺乏经验,光顾拍(了不少没有质量的)照片,反而忽略或者遗漏的很多细节。

今次日全食的资讯比7年前要多。比如事先找到一个由美国太阳天文台(NSO)制作的动态地图,它上面不仅标明全食带(平均115英里宽),而且只要点击,马上就显示日食发生的始末及持续时间。同样处于日食带,其中心要比边缘地带的时间多3、4 倍。对我这样开几百里车的人,当然愿意在日食阴影里多呆几分钟了。

幸运的是,这次日食中心地带经过邻州距离我家只有300英里的地方,当天来回即可。如此方便,我就不能“暴敛天物”了,对吗?根据上次得来的教训,这次根据“膀胱空”、“油箱满”的原则,搜索,结果发现没有比高速公路旁的“服务中心”(service center)更合适的了。我确定了三个地点,8号早晨根据天气情况,选择了天气情况最好的那个目的地。

离开预定停车观赏日食地点还有70英里的时候,前方似乎有什么情况,车子越快越慢。挪了半个钟头左右,我看到前方横着一辆警车,所有的的车子被迫下了高速公路。不知是否因为使用者众多的缘故,手机地图不显示了。我拿出一张纸的地图,准备在那人烟稀少的山区另辟蹊径、蜿蜒向前。就在马上轮到我离开高速时,警察车子开走了。那就是说高速公路又通了。原来那里发生了一起追尾事故,肇事车子上是几个高中生,想必他们也是去看日食的。

我到那个服务中心时差不多是12点,离开日食还有三个半钟头,可那里的停车场已经停满了等待看日食的车子,有些车子已经停在路边的草地上了。我先给车子加汽油,再用厕所,然后也就跟在别人车子后面停止草地上、吃完干粮后带上眼罩开始打盹。一觉醒来日食已经开始了,我立即下车,给四周的场景拍了几张照片,然后坐等全食时刻的到来。……。

日全食的场景是无法通过看照片或者视频去观看的。因为不到现场,无法感受一种“神秘”,产生“敬畏”。古人无法知道日食的原因,所以只能靠联想和推测,结果有天狗在吃太阳的说法,还有比如会导致胎儿畸形等迷信,日食会发出特殊的辐射等无稽之谈。

敬畏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情感,因为它鼓励人们将注意力从自我转移到外部,去同社会建立联系。如果有什么可以让一个人感觉到有比自己更伟大的事物存在时,那么肯定可以帮助自己更加超脱。如是,那么自然界没有比日全食更能担当此任的了。

4-10-2024

PS. 2035年9月2日日全食将经过北京,而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经历过这种天文景观。根据中国社会进化的轨迹及人们行为、观念发展模式,我有理由相信11年后的那个事件将会在各个方面载入史册。希望我也能够有机会再次实地观赏。
边 草 的这篇帖子被以下2个圈友点了赞:
BobMaster, genivel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头像
边 草
初入江湖
初入江湖
帖子: 186
注册时间: 2021年 2月 15日 00:23
为圈友点赞: 69 次
被赞次数: 185 次

Re: 闲思乱想 怎么买车

帖子 边 草 »

一二四,怎么买(新)车

美国法律规定,所有新车必须由代理商(dealer)经销,车厂不能直接卖车。此外,各代理商之间是连锁关系(franchised),这样就避免了他们之间的价格竞争。研究表明,这种连锁代理的卖车形式保护了厂商的利益,而吃亏的是顾客。

最近我决定买一辆新车。经过网上搜索和研究之后我给本地一家车行写了一个电邮,问有没有讲国语的销售员。华裔相互比较了解,买卖之间可以开门见山,因为知道要什么、不要什么功能。奇怪的是,那个车行没有回我的信,而是让一个销售员往我手机里发送信息。

“你好,我是XXXX,是本车行的销售代理。知道你对XXXX款车有兴趣,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尽管开口。”咦,我只是问有没有讲华语的销售员啊?怎么来了一个只说英语的呢?还有,我并没有说过我想买什么车子啊?这样就让我有点不高兴了。

我晾了他几天后才回复他。“哦,谢谢。我想买这款车、这个系列、这个颜色。请问多少钱,什么时候有货?”“本车行这个周末正好有促销活动,你要不要预约一下来看看,谈谈?”“我已经知道我要买什么车啊,现在就是价格和提货时间的问题,我来不来没有什么区别吧?”“反正,你如果什么时候想来都行,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一下你的选择。我看到你过去在我们车行买过车。希望这次我们还能同你做一次交易(再赚你一次钱)。”

吆呵,我感觉这语气后面全是由“垄断”带来的一种骄横。就再刺他一次:我上班的地方离开你就10分钟,可我真的不知道我来了你还能告诉我别的什么。这下对方沉默了。我觉得蹊跷,也有点不甘,趁午饭时间我溜了出去。

进了车行大厅后前台问我需要什么帮助?“你们这里有说华语(mandarin)的销售员吗?”“有的,请稍等。”过一会来了一个中年妇女。“你好。”“你说国语吗?”“是的”。“我想买车。”“你想买哪款?“就是这种的。”“哦,你要的车子现在没有货。可能要等一段时间。”“我不急。”“留个电话吧?我们再联系。”“好的。”5分钟后我拿着她的名片就离开了,根本就没有什么需要多讨论的。

现在不是什么都可以在网上买吗?虽然我一直不愿意网购,但是现在,我倒是强烈希望能够网上买车,到车行去提货就行了。(当然,买二手车的情况可能会不一样的。)

4-19-2024
边 草 的这篇帖子被以下圈友点了赞:
BobMaster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头像
边 草
初入江湖
初入江湖
帖子: 186
注册时间: 2021年 2月 15日 00:23
为圈友点赞: 69 次
被赞次数: 185 次

Re: 闲思乱想 司空见惯

帖子 边 草 »

一二五,司空见惯

我在后院种了几年菜后得了甜头、也多了一点经验。从去年开始在电脑里做了个“文件”,把当年种菜经过和日期记下来,再拍些照片,希望这样可以帮助我调整、改进并积累一些经验。这不,去年我是3月6日在室内育苗的,今年提前了几天,2月26日把青菜籽入盆,一个月之后(3/29)移栽,现在青菜已经可以采收了。如今我对(本地的)青菜生长期就有所了解里。

昨晚第一次摘了一点,下锅用油、盐清炒,入口时鲜嫩无比。看起来一包菜籽可以长出30磅的菜、能够连续收两个星期。记得大华超市同类菜价格是1.99/磅。减去2块钱的菜籽成本,省下58块菜钱。这样的“性价比”是替人打工或炒股所望尘莫及的。当然,这里我没有计算人工成本,因为我的人工是免费的。

我体会到室内育苗的好处很多,比如可以延长种植时间、可以提高菜地的利用率,还有植株的间距可以掌握,日后它们生长空间均衡,等。不利的是多了一道“移栽”的工序。移栽很费时间,而且移栽后有可能死苗。所幸这些年来我这里的成活率在百分之98以上,其中的关键是移栽后立即浇一次“定根水”。

顾名思义,定根水就是要把“根”定在土里,其作用是消除移栽植株根系同土壤之间的缝隙。这是因为水接触土后能够使之“泥泞”化。这样一来植物的根系就很容易同新土壤粘合在一起。否则空气会侵入而导致植物根须失水干涸。我在浇定根水的时候脑子里会不断地冒出“汗滴禾下土”的场景和意境来。

“汗滴禾下土”是中唐(宰相)诗人李绅《悯农二首》中的句子。不像绝大多数诗人以自然景物、人生情感抒发胸臆,我感觉这位李宰相很有点脚踏实地的作风、似乎也非常亲民。虽然我现在非常享受他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种描绘自然界的循环及产出,也对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画面深有体会,可却不知道李宰相怎么会有那种悯农之心的,他那“汗滴禾下土”的创意和灵感是哪里来的?

李绅(772-846),字公垂。祖籍安徽亳州,后徙家无锡。元和元年(806)考上进士后先在长安从国子监助教做起,后担任了校书郎、右拾遗、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职。在拜相前(开成五年、公元840)曾在安徽、江苏等各地任官。有一篇网络文章提到,在《旧唐书》里有这样的记载:李绅幼年(5岁)失怙,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在看重劳动力的古代社会,李绅孤儿寡母,受尽了欺辱,云云。

哦,李相出生寒门呀?这种自小帮助母亲种过地,感受过生活艰辛的孩子容易早熟,且敏感、多虑。具有这种品性的,成年后往往就比较能够会“感同身受”。不过“汗滴禾下土”只是对劳动场景的提炼,是一种夸张,它描述的是从事农业生产的辛劳,而没有包含多少“科学”的成分。因为汗滴(的量)既不足以“定根”,也无法解决禾苗生长过程中对水分的需要,但我却不能否认它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金句”。

中唐时期有一个官至尚书的诗人刘禹锡。刘与李绅同岁(772-842),但“取士”(793)和入仕都比李绅早,影响和名声也大。大和五年(831)刘禹锡被外放到苏州任刺史,其时李绅还是地方官,家安在无锡,所以两人有交集,亦交好。一日李邀刘到家喝酒,席间有歌舞伎表演。李的阔绰和排场民间早有流传,刘亦有所闻。如今眼见为实,刘刺史有感而发、作诗一首。

“高髻云鬟官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刘禹锡冠李为“司空”,(司空、司马都相当于部长级的官僚。)直言“司空”习以为常的事情,却让他这个刺史有“断肠”之痛。

《世说新语》里有母猴为救孩子而“肝肠寸断”的故事。现代人生肝癌的比肠癌的多,且痛不欲生。据说当年河南兰考的焦裕禄用硬物止(肝)痛,还把座椅靠背给顶穿了呢。(这情节需要重新考证。)我觉得刘禹锡很可能是想说他看到李绅家的奢靡而肝痛,但是为了押韵,写下来时就成了“断肠”了。

刘禹锡一辈子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好诗,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可他那在李绅家那即席而作最后只是被浓缩成“司空见惯”这么一个成语而流传下来,而还能记住其原作的恐怕就不多了呢。

4-25-2024
边 草 的这篇帖子被以下圈友点了赞:
BobMaster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回复

在线用户

正浏览此版面之用户: 没有注册用户 和 10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