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思乱想:来日方短
Re: 闲思乱想:大豆摇铃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我开始喜欢吃豆子的——包括各种豆制品。这些年用黄豆尝试做过豆浆,现在仍然经常用赤豆做豆沙。赤豆在北美属于小宗商品,偶尔去Whole Foods不曾留意、只知道中国超市有售。
五月份我在本地一家印度店看到各种各样上百种的豆子,就是没有看到赤豆。如果不是溪山介绍,我甚至不知道它的英文名字(adsuki)。事实是,新冠疫情后超市赤豆价格飙升,且品种选择亦少。喜吃豆类的热情及遇到的“挫折”让我想到是否可以自己种呢?
大豆(soybean)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根据皮色不同而分成黄豆、黑豆、青豆等。我估计赤豆可能也属于大豆——或者至少应该是近亲。美东地处北纬40度上下,相等于中国的东三省。同中国北方一样,这里车子开出去后经过的农田也都是种小麦、玉米和大豆这几种庄稼。既然大豆可以种,那么种赤豆应该也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这样,6月初莴笋收掉后,我在菜地里撒了一把(literary)买来的赤豆,一个星期后它们都出芽了。到月底豆苗长出四片叶子后我就把它们移栽开来。懒人种豆,加上今年夏天基本上还算是风调雨顺——就是时不时地下点雨,所以我没追过肥料,也几乎没有浇过水。到了8月底,豆荚开始黄了,好像是到了收割的时候了。
我想当然地尝试用手把豆荚从枝干上摘下来,谁知还挺费劲的。我担心如果用力过度导致豆荚破裂、豆子会掉到地上,那时再去捡拾的话就太费时间了。根据当时的情况我想大概还是应该整株拔了。上个周末我开始一棵一棵拔的时候,耳朵里听到了一种陌生且不易描述的声音。在那一刻记忆深处冒出了“大豆摇铃”这个词。
那应该出自于年轻时读过的一篇题为《大豆摇铃的时节》的散文。它的内容已经忘了,里面好像提到秋天大豆随风摆动、成熟的豆荚相互碰撞发出“叮当”作响的场景。现在我稍加留意,眼前健康、成熟、饱满的豆荚长约10多厘米,它们三个一簇靠得很近,这样当枝干在我手里摇动时,豆荚之间就发生了碰撞。豆荚碰撞时发出的声音经过文字加工就成了“摇铃”的声音。但更奇妙的声音还在后面一个环节。我把四十多棵赤豆拔出后,再把豆荚同枝干分离,然后再用手去剥豆荚。那时豆荚开裂声似乎更优美动听,也更接近“摇铃”了呢。
我网查“大豆摇铃”时有不少网页挑出来,看起来“大豆摇铃”这个词使用的还很普及。但关于《大豆摇铃的时节》只有几行介绍,说那是一本只有100多页的小册子,作者叫林青,1979年由黑龙江出版社出版,却没有找到可以打开的链接。我现在不得不承认,“大豆摇铃”可算是非常成功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至少它给了我一种直观独特且鲜明的艺术效果。
这样,从初夏时一把种子,到三个月后结了3.5磅的赤豆。多吗?不多。如果按照大型机械化农场大豆平均亩产量280公斤作为标准,我的收成还不到他们的一半。但它让我相信自己想做的事情,稍加努力是能够做成的。此外,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眼前的场景激活了过去遥远北方“大豆摇铃”的传说,我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妙的实践和经历。
当然,如果有人问我明年还种赤豆吗,我肯定回答“不”了。因为我用adsuki bean查过,在nuts.com网站上可以邮购。那里的赤豆看上去比我自己种的还好一些呢。
9-16-2025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Re: 闲思乱想:大豆蛋白
最近上班途中看见路边一个农场新竖了一个招牌,上写:本地自产黄豆,一包15元,重50磅(相当于45斤)。一个多星期后,好奇及贪便宜心理让我停车找到了农场的主人。我说我想买他的黄豆。“你要多少包,”场主问我。我觉得他大概以为我是来自中国的“掮客”,“我不是黄豆商贩,买了自己家里吃,一包就足够了”。他说“没问题”后,带我来到他的货仓。柜子打开后我一看,乖乖,里面装满黄豆的袋子摞得很高。“你这样一天卖几包要卖到什么年月啊”,我说。
显然,不经过商业销售渠道的黄豆不如超市里卖的干净。我先用漏空菜箩把黄豆筛一遍,再把豆秸、枯豆等杂物挑掉,入水清洗干净后放进慢锅用“小火”炖过夜,早晨起来时厨房里弥漫着一股特有的香味,锅里的黄豆已经烂熟。之后每天烧菜时都加一点黄豆及熬出来的汤,感觉菜肴、汤剂比过去(没有加黄豆/汤时)的要鲜。当脑子里冒出了味精、“氨基酸”等几个词后我就查网,果然,它们还真的有一点关系呢。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钠酸”,谷氨酸是氨基酸的一支,它们天然地存在于许多食物里,如番茄、蘑菇、奶酪及其他肉类之中。味精的鲜味就来源于游离状态下的谷氨酸。我们知道黄豆富含蛋白质(约38%),其氨基酸组成与牛奶蛋白质相近,且不含胆固醇。换句话说,吃黄豆有如吃“肉”。而“鱼羊为鲜”,烧菜时加豆和汁其味自然就会鲜一些。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黄豆是一种既便宜又保护自然环境的美味蛋白质,那为什么美国超市里很少有卖,美国人几乎没有吃黄豆的习惯呢?原来美国黄豆是用作饲料及出口,它不是直接出售给消费者的初级食用材料。这样一来,虽然是黄豆的主要产出国家,但是美国人一直没有食用黄豆的习惯和传统。
而食用黄豆、包括它的制品之所以在中国非常普及,那是因为中国粮食产量长期没有达到解决人们温饱需要的程度。谷物不足,豆类自然就上了家庭餐桌。由于中国农田的地理性质、耕种机械化程度等都不如美国等发达国家,所以中国大陆的大豆种植成本比美国要高出40%,而单位面积产量还要低一半,使得农民种植黄豆的利润有限。趁全球石油价格下跌,海运成本便宜,所以中国每年进口大量黄豆。去年美国出口了240亿美元的黄豆,其中超过一半(52%)被中国收购。美国农民急于卖豆,中国市场需要黄豆,这是双赢的事情。
可今年开始美国新政府向全世界打起了贸易战。现在中国已经知道怎样对付美国了。而今年到目前为止,大陆没有买美国一粒黄豆。美国广袤的农田既是玉米小麦大豆产地,也是共和党的政治“票仓”。这样减少甚至停止购买美国的黄豆就成了中方的贸易武器,打他特朗普的七寸,我觉得这无可厚非。允许你霸凌,还不让人还手啊?
这下让美国农民们尴尬了,本来秋收前黄豆就已经有了买家,现在则要自己摆摊当卖家了。难怪今年我是头一次看见路边农场设摊贱卖黄豆的景象。另据NBC报道,前几天,中部伊利诺州一处囤满黄豆(816公吨)的巨型谷仓因“不堪重负”而发生爆裂崩塌事故。事故还波及了当地供电系统,导致约160户家庭停电,……。哎,这能怪谁呢?
现今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统统被“MAGA”(让美国重新伟大)所左右。我认为这口号里面包含了很多荒谬。首先,所谓美国现在已经不“伟大”的标准是什么?其次,寻求利润是资本的本性,而资本扩张的结果带来了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在这过程中穷国、富国各取所需,某国单方提高关税是不可能让制造业重归故里的。再次,任何战争开战之前都需要了解对手的实力、可能有的武器,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战略战术。但是“性格决定命运”,按照现今美国政府的做法,他想打赢贸易战的可能很低很低。
上周末全美各地同时举行“不要国王”的抗议集会,我又看到了一个“MAGA”的横幅:“Morons Are Governing America”(白痴正在统治美国)。我觉得“白痴统治美国”比“让美国重新伟大”更接近事实一些。我管不了是否要打贸易战,它结果好坏也伤不了我的什么“毫毛”,倒是从现在开始我已经开始享受低价黄豆的好处了,何乐不为?
10-20-2025 初稿
10-21-2025 修改稿
					上次由 边 草 在 2025年 10月 24日 00:38,总共编辑 1 次。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Re: 闲思乱想:大豆蛋白
豆制品一直是我非常爱吃的东西,赞~边 草 写了: 2025年 10月 21日 10:16 六十七,大豆蛋白
最近上班途中看见路边一个农场新竖了一个招牌,上写:本地自产黄豆,一包15元,重50磅(相当于45斤)。连续看了一个星期后,好奇及贪便宜心理让我停车找到了农场的主人。我说我想买他的黄豆。“你要多少包,”场主问我。我觉得他大概以为我是来自中国的黄豆掮客,“我不是职业买家,自己家里吃,一包就足够了”。他带我到他的货仓,打开柜子,乖乖,里面装满黄豆的袋子摞得很高。“你这样一天卖几包要卖到什么年月啊”,我说。
回家后打开袋子,我见里面的黄豆不如超市里卖的那么干净。挖了一碗(20 oz)用洗菜箩筛了一遍,然后把豆秸、枯豆等杂物挑掉。洗了几遍后剩下的就都是纯豆子了。放在慢锅里炖过夜,豆子烂熟。之后每天烧菜时都加一点黄豆及熬下来的汤,感觉菜肴、汤剂的味道比过去不加黄豆/汤时的要鲜。当脑子里冒出了味精、“氨基酸”等几个词后我就查网。果然,它们还真的有一点关系呢。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钠酸”,谷氨酸是氨基酸的一支,它们天然地存在于许多食物里,如番茄、蘑菇、奶酪及其他肉类之中。味精的鲜味就来源于游离状态下的谷氨酸。我们知道黄豆富含蛋白质,而蛋白质则由氨基酸组成。换句话说,吃黄豆有如吃“肉”,“鱼羊为鲜”,加了豆汁的汤自然就鲜很多。
这时问题来了,既然黄豆是一种既便宜又保护自然环境的美味,那为什么美国超市里很少有卖的?所以造成美国人几乎没有吃黄豆的习惯了。原来美国农业部规定将黄豆用作饲料和出口物质而不是作为初级食用材料出售给消费者的。所以虽然是一个主要产出国家,但是美国人没有食用黄豆的渊源和传统。
而食用黄豆、包括它的制品之所以在中国非常普及,那是因为中国谷物产量长期没有达到解决人们温饱需要的程度。谷物不足,豆类就成为次要的粮食来源。由于中国农田的地理性质、耕种机械化程度等都不如美国等发达国家,所以中国大陆的大豆种植成本比美国要高出40%,而单位面积产量还要低一半,令国内种植黄豆的利润空间有限。现在全球石油价格下跌,令海运成本下跌,所以现在中国每年进口大量黄豆,其数量逐年递增。这本来是双赢的事情,可是自2017年中美打起了贸易战,作为交手的双方,各自选择目标制裁对方。这样减少甚至停止购买美国的黄豆就成了中方的贸易武器。无可厚非。
去年美国出口了240亿美元的黄豆到中国,其中超过一半被中国收购。而今年到目前为止,大陆没有买美国一粒黄豆。难怪几十年来今年我是第一次看见美国农民自己卖黄豆的就像。美国农民窘迫的现实可想而知了。巧了,据NBC报道,昨天,美国中西部伊利诺州一处满载黄豆(816公吨)的巨型谷仓因“不堪重负”而发生爆裂崩塌事故。事故波及了当地供电系统,导致约160户家庭停电。
现今美国社会政治态势完全被“MAGA”所左右。这“让美国重新伟大”口号里面包含了很多荒谬的理论。首先,怎么定义现在美国已经不“伟大”、需要重新?其次寻求利润是资本的本性,资本扩张的结果带来了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结果,过程中穷国富国各取所需,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关税是不可能让制造业重回美国的。再次,任何战争开战之前都需要对手的实力,手里可能有的“牌”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战略战术。但是“性格决定命运”,按照现今美国首脑及手下班子的认知,我觉得他们想在经济领域打赢中国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上周末全美各地统一举行“不要国王”的聚会,有人打出了“MAGA”的横幅:Morons Are Governing America。(白痴在统治美国。)我觉得此MAGA比“让美国重新伟大”更贴近事实一些。不管中美贸易战的结果如何,从现在开始我已经开始享受低价黄豆的好处了。何乐不为?
10-20-2025
人生如音乐,欢乐且自由
			
						Re: 闲思乱想:来日方短
人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对此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
在机械化普及之前,棉花摘后总有一些棉铃需要在太阳底下暴晒后才会脱裂,有些甚至还需要手工剥离才行。这样秋忙后农民会有几天坐在谷场上整理棉花。虽然这是一项轻松活儿,但是天天重复简单事情也会让人产生疲劳。如果那时“男女搭配”的话时间会过得快一些,所以活儿就“不累”了。
另有一种完全相反的情况。比如上世纪60年代河南人在林县太行山上开凿一条“红旗渠”,十万民工靠一锤一钎、双手两肩干了十年。在男女同工同酬年代“妇女能顶半边天”,那时干那样的活,男女搭配,男人可能“不累”,而女人肯定累、而且会比男人更累。
“来日方长”是文天祥(1236-1283)的原创。他那时说早稻割了后、如果风调雨顺,那么晚稻丰收应该没有问题。“来日方长,我只求用我绵薄之力来管理好这一方水土”。那时他的“来日”只限于一年四季。
六百年后的梁启超(1873-1929)把文天祥的话改成“前途似海,来日方长”。梁氏显然把“来日”的时间跨度扩大到人的一生,我觉得这很容易误人子弟。比如20岁左右的演员还没有出名、体育运动员还不出成绩,这时旁人鼓励他们说“来日方长”的话就很不靠谱了。因为那两个群体吃的都是青春饭,时不我待,“来日方短”。
人老了,生活中遇到这种似是而非事情的机会就多了,比如“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在苏俄、中国大陆非常著名的口号。老实说过去我一直没有能力和精力去理解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下这么一个结论的理论基础及实现它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有多少。不过一百多年后我看到的则是全世界的无产者不仅没有能够联合起来,反而越来越分裂的现实。
比如中国白领阶层流行着一种不成文的“996”工作制度,其原因可能是1,个人为达到更好的绩效;2,为求自己有突出表现;3,取悦上司、希望在晋升、加薪时获利。但这种心态人人都有,你加班我也加班,因而就生造出一个新词叫“内卷”。依我看,出现内卷现象正好说明劳工者自身不团结、没有遵从马、恩的号召结成联盟。否则大家都严格遵守8小时工作制度,时间到了都走人,老板难道还能把所有员工都辞退吗?
非洲草原上的狮子知道先要把牛群冲散,然后才可能扑杀到那些年老体弱的野牛。其实野牛不需要拼命逃跑,它们只需要调转牛头组成一个圆阵面对狮子就能自保了。动物没有这种智商,其实人有时也没有。
从美国情况来看,这里的工人团结得非常好。他们一点也不卷,一周铁定只干40小时,任何时候加班公司都要付1.5倍的薪水。而且各个行业都可以组成工会,没有限制。需要时律师代表劳方要求同资方签订工作机会合约,合约期间工人不会被辞退、工厂也不能“关停并转”。如果公司不答应那就罢工。但这是过去的事情了,如今西方发达国家劳工者的一些基本权益受到了“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冲击。因为随着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公司随时可以在世界各地找到更便宜原材料及人力资源而后设厂。
这样一来,美国不仅失去了大量的制造业岗位,即使那些没有失业的盟内工人,他们也失去了过去手里要求增加工资,更新、延长劳资契约的筹码。结果,美国的无产者把自己的失落、怨恨加之于落后国家工人的头上,比如中国。这也就是现在欧、美国家民粹主义卷土重来的经济基础。因为西方劳工手中有选票,当他们感到物质利益上受损害时,那种情绪便能造成政治局面的动荡。所以英国脱离了欧州,美国生出了“特朗普”。
相反,今天全世界的有产者倒是前所未有地联合起来而且越来越紧密了。其表现在:1,现在的CEO们在给自己薪酬方面结成了统一战线。他们都已经不再满足百万、千万年薪了,有的在向亿(万万)冲。特斯拉的马斯克最近以退出为挟,要董事会给他万亿(1 trillion)酬金;2,资本争当权力的宠物猫、膝上犬(lap dog)。表现的企业家会主动向新政府就职仪式捐款(一单至少百万),背书、站台。一听说白宫要扩建宴会厅,大公司、大财团老板争相进贡,他们不惜割肉、放血,唯恐自己落后、落单。
想想马克思当年是指望来日方长、全世界无产者能够联合起来打到资本家,实现共产主义的,现实同他的预言正好相反,如果他从地下爬上来不知道会有什么感慨?
事实上,自然界一切生命的开始和结束都不受主体的控制,即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都由不得一个人自己做主。“The life in front of you is far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life behind you.”还是莎士比亚有远见,他说: ”In delay there lies no plenty. Then come kiss me, sweet and twenty. Youth’s a stuff will not endure.”
推延无获,
请来吻我,
甜美的二十岁,
青春转瞬即褪。
10-30-2025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Re: 闲思乱想:来日方短
現在說什麼都沒用,中國大陸普通民衆賺錢的路子越來越窄,生存非常困難。捲也捲不動,躺也躺不平。
美國人不會感受到中國人活著的辛酸,他們只會依賴購買廉價的中國商品。這是美國人富足的前提。試想,從現在開始,美國人不再能買到中國的商品,所有的東西都要花二倍的價錢購買,美國人會怎麼樣,這等同於原先的資產縮水一半。所以美國將在未來很長的時間依賴中國。中國經濟雖然也是依靠美國,但是流不到普通民衆身上。這種「細水長流」讓很多中國大陸人處於破產和崩潰的邊緣。
https://ejsoon.vip/
弈趣極光:享受思維樂趣
			
						弈趣極光:享受思維樂趣
Re: 闲思乱想:来日方短
边君的行文一如既往的让人读着很舒服,赞边 草 写了: 2025年 10月 31日 10:19 比如中国白领阶层流行着一种不成文的“996”工作制度,其原因可能是1,个人为达到更好的绩效;2,为求自己有突出表现;3,取悦上司、希望在晋升、加薪时获利。但这种心态人人都有,你加班我也加班,因而就生造出一个新词叫“内卷”。依我看,出现内卷现象正好说明劳工者自身不团结、没有遵从马、恩的号召结成联盟。否则大家都严格遵守8小时工作制度,时间到了都走人,老板难道还能把所有员工都辞退吗?
这差不多也是我现在的境遇吧,毕业了,目前上班了,都没精力“水”论坛咯。普通人很难跳出这样的大环境,工作不好找,又不甘心回家拿着微薄的工资和父母那一辈的人呆在一起,可能会被说这说那的,还是一个人舒心。目前工作挺累的,经常加班,有的时候还会通宵,但怎么说呢,如果自己的心态能够调整好,不想着摸鱼,专注于工作,也会发现每天过的很快,也不难熬了,习惯了。。。
说改变现状嘛,自己目前没啥头绪,只想着趁着年轻,攒点自己的积蓄,以后的事以后说吧,也想不明白,乐观的生活吧。
人生如音乐,欢乐且自由
			
						在线用户
正浏览此版面之用户: 没有注册用户 和 2 访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