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思乱想

哲学思想,历史探索,神话故事
回复
头像
边 草
初入江湖
初入江湖
帖子: 182
注册时间: 2021年 2月 15日 00:23
为圈友点赞: 67 次
被赞次数: 180 次

五十,树犹如此

帖子 边 草 »

五十,树犹如此

下班的路上一棵倒下的大树把路挡住了,前面车主下车看了之后调头绕道,因为我停他的车后面,两车擦肩而过时我摇下窗问他前面发生了什么了事情?他说树挡住了路。我说我们一起能够把它搬开吗?不行,他说,因为那树身上被毒藤(poison ivy)缠绕无从下手。

我上班可以走大路,也可以走一条翻过一个小土丘(hill)、穿过一片自然保护区的小路(backroad)。后者的好处是路上车子少,没有几个红绿灯,路旁也没有多少民居。不好的地方是,路不仅窄还弯弯曲曲,中途也没有什么岔道可以掉头,在风雨或者下雪天,或者前方有交通事故,绕道比较麻烦。听说只是一棵树倒下了,我心有不甘,正好今天车子里有一副干粗话的手套,心想,说不定可以把树挪一下呢。所以我就继续朝前。

倒下的那树不算粗,直径大概在8、9吋左右。因为已经枯死了,所以树身倒地时已经断成几截,我觉得可以试试,就回到车子里拿了手套。这时后面的车子也停了下来,车主来到我的车旁问我怎么回事,我把情况和我的打算告诉了她,她说我们一起来搬吧。这时对面方向的来车里下来两个高中生模样的年轻人,我们四个人在两三分钟内就把那个路障清掉车子可以通过了。因为我车的位置最前,所以我得以第一个离开现场。回家路上“树犹如此”这句话就又冒了出来。

去年秋天我割倒了一颗大树,当时以为那是因为树龄而自然老了。在两个月前听邻居说他家割树是因为我们这里的树得了病,我在《人怎么能够胜天》文中写道:“如今看来,那七、八棵三层楼高的白蜡树肯定是没有救了,而枫树存活也面临危机,情况令人沮丧。”早春那时周围枯黄萧条无以比较,如今四下新绿葱茏则证实了我的担忧,白蜡树已经没有一点生命的迹象,而枫树返绿好像也很勉强,我心里就感叹树犹如此、树犹如此啊!

多年前读过白先勇的散文《树犹如此》,白先生对他们院子里三棵意大利柏树(Italian Cypress)的那段描写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我过去的生活经历里同树并没有什么交集,喜爱树是到了北美后才有的情节。买现在住的这房子时并没有十分喜欢房子的外形和风格,倒是周围环境、尤其是对那十几棵大树情有独钟。也许是因为缺乏生活经历,当时没有想到树也会生病,也会老的。从客观情势上,看起来是树依附着人和房子,但是十多年下来,我这个房主心理上也离不开树了。

如今看着倒下的树时会想,树是有生命的,某种程度上,院子里的树同自己的孩子一样。如今树生病了,枯死了,我心里非常不安,这两个月来就此感到内疚,责怪自己疏忽或者没有经验而没有及时保护它们,为它们治理、对付病虫害。再朝深里去想,其实很多时候,喜欢的不应该就想着去拥有。好景留在远处看看既能带来眼前的愉悦,既不用操心它的生死病害,也不会有平日里养护的辛苦。如果一个人心里没有那么多的attachment,也就不会常常有这么些的失落感了。

5-27-2022
边 草 的这篇帖子被以下圈友点了赞:
BobMaster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头像
BobMaster
锋芒初露
锋芒初露
帖子: 1186
注册时间: 2020年 12月 7日 08:05
来自: 神秘的东方
我的状态: 🎯
为圈友点赞: 338 次
被赞次数: 177 次
联系:

Re: 闲思乱想

帖子 BobMaster »

好景留在远处
我很赞同这句话,因为我知道自己最终会没有那个耐心或闲情逸致去对待它,还不如远远看下就好。
BobMaster 的这篇帖子被以下圈友点了赞:
边 草
人生如音乐,欢乐且自由
头像
边 草
初入江湖
初入江湖
帖子: 182
注册时间: 2021年 2月 15日 00:23
为圈友点赞: 67 次
被赞次数: 180 次

五十一,“趴街”喝咖啡

帖子 边 草 »

五十一,“趴街”喝咖啡

近几个月来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在国内剧增。因为政府拥有绝对权力,而封城的代价主要是由民众承担,所以出现了几百万、上千万的城市动辄被封,尤其是像上海这样的有两千六百万人口的国际化城市也不例外,这对经济发展的消极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政府机构、国企从业人员、退休职工收入不受影响,而那些私营企业,关一天门就没有收入,两个月下来破产的不少。

在封了整整两个月后,近日上海的封控有点放松,一个家庭有一张外出证,每个人外出时间限定在两三个小时,从理论上说是让居民出去买一些生活必需品,比如药,蔬菜等等。可是昨天我在手机里看到一个叫“趴街”的视频,它的内容是由于目前沿街店铺仍然不能开门营业,而那些咖啡店临街而设座位的也空着,所以有当地居民自带咖啡坐在那里,把本来是“放风”的几个钟头改成到外面喝咖啡了。这既十分有趣,也让我想到了其他一些问题。

人是社会动物,封了这么久,老朋友多日不见,自然需要见一下。咖啡店到处都关门怎么办?就坐在外面啊。只要人到了咖啡店门外,手里拿着咖啡杯,就算是在一起喝过咖啡聊过天了。

我知道有人喝咖啡是习惯,是他们生活的内容。这些人每天喝咖啡,哪天不喝那一天就浑身不舒服。而有些人是为喝而喝。这些人喝是次要的,在哪里喝则很重要。他们一个人往往不会喝,见朋友谈生意、聊天叙旧时则一定要喝。根据我的判断,如今上海趴街现象的参与者主要还是后者。

我不知道心理学对此种现象有没有专门的研究和解释,据我观察,好像这种情况还很普遍的。比如休假。机关、企业员工一般每年有几个星期的带薪休假,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家庭都会利用这段时间出门旅游。瑞士米伦(Murren)是一个仅有450人口的山村,位于海拔1,650米,坐拥三座高耸山峰的景色:艾格峰、僧侣峰和少女峰,旅游业是当地主要行业,拥有进2000个(酒店)床位。即使那些家庭自己有海景、山景的豪宅,每年也要出门旅游一下,否则就不算休假了。休假是一种形式,在家休息调整放松一两个星期起不到休假的作用。就像喝咖啡,自家煮的、一个人坐在沙发上不算喝咖啡。:-)

酱油是亚洲地区比较流行的调味品,制作中餐时我们一般已经把调料加入食物,老中家里很少会一边吃菜一边加酱油的。可是西餐不同,西餐桌上盐、胡椒、橄榄油是常见品,因为煎、烤牛排时不放盐,生菜端上来也没有味道,需要自己加sauce。这样一来,中餐馆老板就犯难了。中餐的咸甜酸度厨师已经配好,可是因为西餐桌上都有都有调味品,老外习惯自己动手,结果呢,入乡随俗,中餐馆也就只能配备调味品了,而且这慢慢就成为一种引导后者暗示。

我们公司街对面有一家日式饭店,我们常常到那里堂吃或者外卖。外卖寿司时饭店也不忘给我们筷子和酱油包。我吃寿司时从来不沾酱油。同事觉得很奇怪。我说寿司的咸淡正好,不需要沾酱油,可是没有人听从我的劝告。因为在老外眼里,不放酱油就不算是吃中(日)餐。

5-29-2022
边 草 的这篇帖子被以下圈友点了赞:
BobMaster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头像
边 草
初入江湖
初入江湖
帖子: 182
注册时间: 2021年 2月 15日 00:23
为圈友点赞: 67 次
被赞次数: 180 次

五十二,鱼吃人,人吃鱼?

帖子 边 草 »

五十二,鱼吃人,人吃鱼?
据网络文章介绍,马萨诸塞州一名捕捞龙虾的潜水员去年被一个“座头鲸”(Humpback whale)吞进嘴里。他形容被吞下去的瞬间就像被火车撞到,“眼前突然变得一片漆黑,身体跟着水流快速移动,还能感到来自鲸鱼嘴里肌肉的挤压。他说他大概停留在鲸鱼的嘴里有半分钟,然后开始感到座头鲸的头左右晃动,接下来“我看到了光线,我知道我到了外面”,他后来回忆道。
这则消息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一本科普连环画:一只小船被鲸鱼吞进了肚子,老渔民赶紧点火烧船板,烟火让鲸鱼打了一个喷嚏,这样渔船就从鱼嘴里出去了。显然编那故事的人没有实际的经历。鲸鱼肚子里没有氧气,怎么生火?不过现在这名潜水员活着出来后也不明白鲸鱼为什么没有把他吞下去。我倒是觉得,那很可能是因为他身上那橡胶潜水衣的质地让只吃蛋白质的鲸鱼口感不对,所以才错误地把已经到嘴里的“肉”吐了出来。
蛋白质构成了自然界的食物链,几乎绝大多数的动物都是以肉为生,而食草动物、包括海洋里的各种生物最后都成为他人盘中餐。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浮游生物,浮游生物吃海藻,一条完美的食物链就这样形成了。
从前中国东海盛产带鱼、大黄鱼,据说因为渔民不分季节大量捕杀使之已经成为珍稀鱼种。为了保护自然资源,渔政部门制定禁渔期和渔网的尺寸。然后是中国渔民开始出远海打渔。记忆中有一年市面上出现了马鲛鱼,还有一种叫“橡皮鱼”,后者需要剥掉鱼皮才能吃,在我看来它们的口感都不如黄鱼和带鱼,甚为遗憾。
遗憾归遗憾,直到近年看了不少有关动物世界的视频后我才感到,被人类吃下肚的海洋生物远不如它们互为食物链的消耗来得大。那些鲸鱼一张口,吞下去的可不止是几条、几十条鱼,而是成千上万条鱼。日本可能是世界上捕鲸数量最大的国家,他们也因此常常受到动物保护者的谴责。其实,在我今天看来,为了人自身的福祉,我们更应该去限制鲸鱼的数量而不是反过来。
这里朝鲜人的菜市场有卖马鲛鱼的(mackerel),由于当年对它的印象不好,所以现在虽然“食无鱼”也不去碰它。而那种被称作是“橡皮鱼”的,后来竟然再也没有见过。
在中国时对“三文鱼”有所闻但是没有机会品尝,同它第一次接触是在此间华人开的自助式中餐馆。可是从烤箱里端出来的三文鱼,汤汤水水的,肉质也比较“柴”,也让我失去了好感,很多年来也一直没有再买过。如今因为对全球气候变暖现象越来越敏感,我开始控制对“红肉”的摄入量,这样就又回到了(刚出国那会因为便宜而)吃鸡的时代。另外,因为购买方便,三文鱼也成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三文鱼片很嫩,两面用黄油略微煎一下,水分仍然在肉里面,洒点盐、胡椒就可,绝对不应该在烤箱里烘烤。
6-12-2022
边 草 的这篇帖子被以下圈友点了赞:
BobMaster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头像
边 草
初入江湖
初入江湖
帖子: 182
注册时间: 2021年 2月 15日 00:23
为圈友点赞: 67 次
被赞次数: 180 次

Re: 闲思乱想

帖子 边 草 »

新字体看上去很舒服,也很美!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头像
BobMaster
锋芒初露
锋芒初露
帖子: 1186
注册时间: 2020年 12月 7日 08:05
来自: 神秘的东方
我的状态: 🎯
为圈友点赞: 338 次
被赞次数: 177 次
联系:

Re: 闲思乱想

帖子 BobMaster »

边君好文,对于看着奇怪,没咋吃过的食物我往往都不愿意尝试。三文鱼,早两个月吃过一回,我吃不出太多感觉,而朋友很爱吃,我还是喜欢熟食、家常菜多些。
我们更应该去限制鲸鱼的数量而不是反过来
边君思路清奇,我以前重来没往这方面思考过哎~ :)


PS: 新字体叫霞鹜文楷
BobMaster 的这篇帖子被以下圈友点了赞:
边 草
人生如音乐,欢乐且自由
头像
边 草
初入江湖
初入江湖
帖子: 182
注册时间: 2021年 2月 15日 00:23
为圈友点赞: 67 次
被赞次数: 180 次

五十三,成语和寓言(一)

帖子 边 草 »

五十三,成语和寓言(一)

三个星期前我在华人超市里买了一棵丝瓜苗,下地后它很快就开始爬藤、过了移栽后存活的这一关。就像中国这些年来独生子女家庭“6对1”带来的填鸭式教育那样现象一样,我对这独苗丝瓜特别上心。大约在十天前,本地陆续好几天高温无雨,我就在它根旁放了一个底部开了小孔的空桶,灌满水之后它就慢慢渗漏、这样我就不用担心每天给它浇水了。上周开始我又在给水桶添水时加一点氮肥,想促进它枝叶的生长。可是几天下来丝瓜藤不仅不再往上爬,反而开始蔫了。

发现这情况后我有点“惶恐”,立即去请教“顾兄”。网上有人说可能是肥、水太多了,这还真的符合我的情况。还有人建议把蔫瓜苗连根挖出来,移到别的地方试试看。昨天我把已经有一尺多高的丝瓜藤连根挖出,这才看到它的根须也失去了生命的光泽,估计是没有救了。

悲哀之余,我决定立即到附近一个台湾人的农场再买了一棵丝瓜苗吧,一路上脑子都是那个“拔苗助长”画面。唉,现代人虽然已经走出了“助长”的愚钝年代,可是相同性质的错误可没有绝迹,就像我过早、过量地给幼苗灌水、施肥,导致它消化不良这样。

那么,过去真的有人干过拔苗那种事情吗?或者说,拔苗助长究竟是一则寓言还是一个成语?这么一来倒又把我自己问住了。

据百度的解释,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者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作用”。比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

嗯,这些不都是成语吗?我想。

“众人皆说,成之于语”,百度说。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一般为四字”,其“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嗯,我仍然不得其解。如果《杯弓蛇影》、《自相矛盾》是成语而《东郭先生和狼》是寓言,可它们不都是历史上遗传下来的故事吗?为什么一个归寓言、另外一个算是成语,就因为字数不同?

这农场在一个蜿蜒起伏的乡间小路旁,门口也没有一个醒目的标志。有几年没有来车开得像有点迷路似的,等我同它擦肩而过时才知道已经到了,可是我还没有想出头绪来。赶快找一个地方调头,回家路上再继续想吧。 :)

6-19-2022
边 草 的这篇帖子被以下圈友点了赞:
BobMaster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头像
BobMaster
锋芒初露
锋芒初露
帖子: 1186
注册时间: 2020年 12月 7日 08:05
来自: 神秘的东方
我的状态: 🎯
为圈友点赞: 338 次
被赞次数: 177 次
联系:

Re: 闲思乱想

帖子 BobMaster »

上小学的时候,班上养了一小盆豆芽,有一天我提议要不要给豆芽施点肥,加点养料。因为我爷爷奶奶就是种地的,所以材料也齐全。结果也如边君的遭遇一致,加了肥料后,豆芽最后死掉了。。。

我背锅,也很不好意思(-_-)
BobMaster 的这篇帖子被以下圈友点了赞:
边 草
人生如音乐,欢乐且自由
头像
边 草
初入江湖
初入江湖
帖子: 182
注册时间: 2021年 2月 15日 00:23
为圈友点赞: 67 次
被赞次数: 180 次

五十四,夏至极致

帖子 边 草 »

五十四,夏至极致

前几天看了一个记录一艘油轮怎样在印度洋上闯过“14级”(风速每秒超过40米)台风的视频。我跟贴了一句:上天、下海,都不如三分地、一头牛的工作环境。朋友见后用三个“大拇指”点赞。

大概同居住环境有关,如今我对季节变化越来越敏感,尤其是“夏至”。就像儿时在腊月里盼过年、一系列的事件接踵而至那样——学校放假、家里用白灰刷墙、购买年货、准备年夜饭、等压岁钱、穿新衣服等,这夏至的到来我是从傍晚可以在室外停留的时间逐渐增加中而直接感受到的。从冬至下午四点半天就黑了开始,然后慢慢的白天时间越来越长,直至夏至这一天太阳要在8点半后才下山,而我回到室内的时间相应地也越来越迟——每过十天大约晚十分钟。就是这样,我从时针的移动中仿佛听到了夏至走来时那“啪嗒、啪嗒”的脚步声。

这几年新冠在全球肆虐,所以我哪(指旅游、休假)都没有去,而南墙边的菜地却被我一点一点地扩大。因为我既不用担心出门几天没有人浇水,也不必遗憾成熟的菜果烂在地里。我一心一意侍候菜地,开春后早晚在外逗留的时间越来越长,不过收获并没有成比例地增长,原因在于经验仍然不足。比如前不久给丝瓜太多的水和肥,还有在种韭菜中走的弯路。

早就听说种韭菜就像野草那样不用多管,种起来很方便:向别人要一点(韭菜老)根,往土里一放,以后根本就吃不完。可是轮到我动手后,情况完全不是那样。我移栽过韭菜根,也自己育过苗,可韭菜一直都长得不好。越是人人都说简单的事情自己越是做不好,那么挫折感就越强烈。今年开春时我在油管视频里看到有人说种韭菜的巧门是要施磷肥,因为磷肥壮根。另外最好是用鸡粪(chicken manure)作为基土。我觉得很有启发。

我家周围土壤属于粘土(clay)性质。粘土易板结,而健康的韭菜根系一般都很发达。但是改良土壤非常困难。所以我绕道而行,把韭菜根从地里全部挖出来,挑了一些比较壮实的移栽到几个花坛里,在盆栽土(garden soil)里再拌上骨粉(bone meal),几个月下来韭菜生长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没有想到的是那些被我扔在地边的韭菜根,尽管它们根不着土,但在雨水的滋润下仍然显示着生命力,这让我心有戚戚。一直以来因为菜地的土质不好,可我却责怪韭菜们不努力,所以这几个月来我不断地把那些仍然冒出新芽的韭菜重新种回盆里,再施以细土、喂之以上等有机肥料,如今它们的表现也不俗。所以,几番折腾,多花了时间和代价,看起来真的是我没有掌握技艺。这样一来我也恢复了种好韭菜的信心。

当我把这一心得同国内亲朋好友分享时,人家说,当生存已经不是问题后,闲来种菜,那些付出和收获就是现在大款、土豪们向往和追求的生活啊!这些年受疫情困顿,国内城市里有不少居民在那两三个平方的阳台上捣鼓花草,又有多少人想要有一块菜地呢!《三联生活周刊》文章说“种花的尽头是种菜”很可能就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的真实心态。这样,像我这样每天早晚花几个钟头蹲在泥地里反到成了时髦、领了风尚之先了呢!是啊,人总是想往上走。这三十年来,国人从改善了住房条件和面积到改变个人卫生习惯;从扔掉自行车换成机动车再到世界各地观光打卡,当这些都容易满足后,那么从高楼里搬出住到“乡间别墅”再拥有“三分地”就成了大家下一个目标。

正是因为每天都泥土打交道,所以我特别在意天气和气候,一天要查很多次气象网站。什么时候该浇水,什么时候可以移栽,怎样充分利用阳光等等都是我现在非常关注的事情。这样,夏至对我就不只是一年中的某一天到了,而是白天时间最长的一天。本地今天8:33分日落,而我会充分利用日落后的自然光线,因为每天开始,日头就会一天短于一天了。

6-21-2022
边 草 的这篇帖子被以下圈友点了赞:
BobMaster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头像
边 草
初入江湖
初入江湖
帖子: 182
注册时间: 2021年 2月 15日 00:23
为圈友点赞: 67 次
被赞次数: 180 次

五十五,怀俄明的绿草

帖子 边 草 »

五十五,怀俄明的绿草

前不久听到“to hell in a hand basket”时,我觉得那是一个很有意思句子,马上就上网查,结果牵出很多原来不甚了了的历史事件,比如“西向扩进”(westward expansion)、淘金热(gold rush )及建造太平洋铁路等。巧的是,在加州第一个发现金子的那个叫马歇尔的(James W. Marshall)居然是东部新泽西人,他的出生地就在宾夕法尼亚、新泽西州交界的特拉华河(Delaware River)边上一个漂亮的小镇,几年前我曾经去过那个地方, 还下车拍了照片。可因为自己对美国的历史文化了解很少,当时根本就不知道那里还有一个纪念馆,否则怎么也要站在那门口打一下卡的。 :)

当然,这些年来这种错误于我绝非绝无仅有。比如我也到过堪萨斯、内布拉斯加和怀俄明那几个州,而那里正是十九世纪美国人西进时大篷车队走的俄勒冈小道(Oregon Trail)所在。我呢则是匆匆地赶往黄石公园(Yellow Stone),那种情形如今看来就像一只钻进庄稼地里黑熊,不停地掰,可是到后来手里只抓住一个玉米那样。

一般来说,一个人来到一个陌生国家去生活或旅游,我们对周围的自然景观容易欣赏,而涉及人文的遗迹就需要有学识和修养才能去发现,否则容易导致到国外兜了一大圈回来,回家仍然是“两眼一抹黑“。

好像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那时中央电视台每个星期天晚上会播放一部外国翻译过来的电影,我记得看过一部叫《怀俄明州的绿草》美国影片,具体内容忘了,但是名字却记住了。不仅记住了,而且一旦有机会就想亲眼见识一下那里的牧场和绿草。这几天在查阅关于“俄勒冈小道“的介绍文章时,我对照着地图,把那路线从头到尾一段一段理清楚,也明了白为什么当时人们要从那里向西走。比较感动人的是,进入怀俄明州后,由于胜利在望,先前的艰辛换来了西进者们“形而上”的意识和追求,他们开始留意在”独立岩石”(Independence Rock);“登记悬崖”(Register Cliff)和“签名山坡”(Names Hill)上留下自己的痕迹。将近两百年后,那些烙印就成了自然背景下的历史名胜,我那时同它们插肩而过,相信很多过路客也不会特意驻足。

怀俄明州的面积在美国排名第十,而人口不到五十八万,所以又是全美人口密度最低的州。按照宪法,美国联邦共有435名众议员,如果以目前3亿两千万人口来计算,平均每个众议员代表了74万美国人。比如加州人口近四千万,有众议员53名。因为宪法同时规定,每个州至少有一个众议员,所以怀俄明虽然怀俄明人口不足,却仍然有一名众议员。不过它却有两名参议员,而加州也是如此,这就是人口少的州得到了“加权”。最近怀俄明州出了名人,她就是众议员利兹切尼(Liz Cheney )。众议员没两年都要重新选举,因为前总统在2000年大选后不认输的行为,国会专门成立了委员会调查国会暴动案的真相,切尼反对特朗普的做法,但也因此得罪了自己州的选民,今年她很可能输得党内初选而失去议员的资格。

怀俄明州红、蓝选民的比例大约在7比3左右,众议员切尼在意识形态上属于深红,是正宗的保守派。但是州内同样的红色选民如今仍然支持前总统,所以反对她的立场。他们说我们选她是要她为我们说话,而不是要她站在道德立场上为自己的良心说话。(嗯?)如果切尼因为选民不喜欢她公开批评前总统特朗普而丢掉乌纱帽,这就会带来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民主制度下,究竟是文化议题(枪支管理、移民堕胎)重要还是道义良心重要?另外,怀俄明州的绿草给当地牧场、牧民带来的无尽的生机,可如果不是联邦政府的各种补贴,那里的人生活水平肯定会比较落后。当年那些西进后从政府手里免费获得600英亩土地的先辈们,他们苦心经营,多少代人之后,仍然无法摆脱闭塞和保守,这状况能够代表了美国的未来?作为一个外来移民,我对此没有答案却有几分担忧。

7-10-2022
边 草 的这篇帖子被以下圈友点了赞:
BobMaster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头像
边 草
初入江湖
初入江湖
帖子: 182
注册时间: 2021年 2月 15日 00:23
为圈友点赞: 67 次
被赞次数: 180 次

五十六,美国河

帖子 边 草 »

五十六,美国河

在中文世界里很多人对马歇尔这人名肯定不陌生。最著名的大概要算是陆军上乔治·马歇尔(George Marshall, 1880-1959 )将军,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中国人民的福祉、花了一年时间想在国共之间调和、避免内战,虽然没有取得实际结果,其情可堪,劳苦功高。其次应该是美国最高法院第四任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约翰·马歇尔,1755-1835),是他奠定了美国法院对美国国会法律的司法审查权之基础,确立了美国三权分立的宪政体制。

最近我又知道了一个杰姆斯·马歇尔(James Marshall,1810-1885),他就是十九世纪中叶在加州第一个发现黄金的人。他出生在新泽西州,是家里的长子,下面还有三个妹妹。他出生长大时正好赶上了美国扩张、西进的浪潮。

1803年,美国人用来一千五百万美元从法国人手里买下了密西西比河以西八十万平方英里的土地。次年,杰斐逊总统让路易斯和克拉克(Lewis and Clark)两人探路西征。他们用整整两年时间、在比俄勒冈小道更北的地带来回走了八千英里,到达了太平洋岸边。自此西进的风潮在新英格兰13个州里刮了起来。

移民在本质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要么是为了逃避迫害,要么是趋利(土地、黄金),要么是寻求职业机会,还有一条是年轻。马歇尔是第二代移民,但是他成年后面临父辈们当年的问题,是在一个地方待到老死,还是趁年轻到外面去闯荡一番?他人不笨,手也很巧,会做木工,建房,还会金属加工,当然还会种地。就这样,24岁那年他离开家,十年后到了加州。在一个叫萨特(John Sutter)的庄园主手下打工,负责操作锯木机。那时没有电,机械动力来自河水。那河就叫“美国河”。

1848年1月28日清晨,马歇尔在开工前检查泄水道,结果看到河底砂石中有灿灿发亮的金属片。经过火烧,打击等等试验,马歇尔确定这是黄金,然后告诉东家萨特,两人决定形成合伙关系就地一起淘金。可是事情并非如他们设想的那样发展,发现黄金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木头没有人锯了,葡萄园也荒芜了。两人开始还试图向蜂拥而来的淘金客收取佣金,可行不通,不仅是人数上无法控制,在一下子可能暴富的背景下,人们头脑里的秩序也被冲淡了。

马歇尔个人没有因为发现黄金而富,用一般人的眼光来看他的后半生几乎可以用潦倒来形容。倒是加州人口因此而迅速膨胀,(从一千人到十万。)在三年时间里,总共有价值近20亿(2 billion)的黄金从地下挖掘出来。附近的萨克拉门托(Sacramento)后来成了加州州府,旧金山市中心一条主要马路也以马歇尔东家的姓Sutter命名。1848 年在“美国河”里发现黄金可以说是 19 世纪上半叶塑造美国历史的最重要事件之一。

马歇尔没有结婚成家,亦没有子嗣。太平洋铁路修成以后曾经回到新泽西老家一次,但那里好像同他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不多久他回到加州,向州政府提出申请要求补助,州议会通过给他决议每个月给他25美元(数目可能有误)作为抚恤金(pension)。

7-16-2022
边 草 的这篇帖子被以下圈友点了赞:
BobMaster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头像
边 草
初入江湖
初入江湖
帖子: 182
注册时间: 2021年 2月 15日 00:23
为圈友点赞: 67 次
被赞次数: 180 次

五十七,不离家就没有故乡

帖子 边 草 »

五十七,不离家就没有故乡

前不久,一个朋友拿到了公司一笔(不菲)遣散费后就不再找工作了,据他说整日待在家里一下子也适应不了,所以就老是想朝外面跑。道理也对。一个人趁身体还没有什么毛病,身边也没有什么牵挂和负担,到世界各地去走走看看,逮住人生的尾巴,何乐而不为?再说美元汇率对欧元、英镑飙升,现在正是去欧洲旅游的好时机。可是“福兮祸所倚”,这大半年一口气去了好几个国家,最近回来时在飞机上感染了新变种。好在现在病毒不致命,只是难受了好多天。

我看着他在外面拍的照片,有些确实漂亮。可往深里去想,所谓漂亮(风景)主要是因为它们远离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常态。这同“故乡”的概念有点类似。什么是故乡?故乡就是因为一个人当年离开了老家搬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换句话说,一个人不离开“故乡”就没有故乡。

我坦白:出国后我就再也没有“出国”旅行过——除了回乡。因为在我看来,世界上风景名胜很多很多,可是它们同我都没有直接的联系,而且漂亮风景从影视图片里也能体会和感受,可是故乡的场景就不一样。有次回国,因为时差夜里睡不着,我就干脆去走那些旧时走过的马路、街道。白天如果时间宽裕,我出门也尽量选择走路、或者坐公交车、出租车而不是地铁。因为在地面上眼之所见,不管是相同还是不相同,它们都能引起我回忆、对比和思考。而这,是到任何一个陌生的旅游景点都不会有的效果。过去(在国内)的生活中我不止一次离家,当年那些动荡,那种颠簸如今与我恰似一种生活带来的馈赠和财富,所以如今回国时我有不少地方可以去“重游”、去探访。而我姐没有离开老家一步,她现在常常羡慕我有那么多的地方可以去走走看看。

可不是嘛,我在美国也搬了几个地方,那些曾经住过的城市我现在都想再去一次,甚至想拿着那时拍的照片,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去对照呢。有这种心态,我现在看别人在网上发布的游记和照片心里一点都不遗憾,我想让我还是先了却了对故乡的思念后再开始“旅游”吧。

对于个人来说,有些东西有不如没有,比如像“生病”。某种意义上,思乡就是一种“病”。而这种“病”,我现在觉得有比没有好。其实想要生这个病也很容易,下决心离开自己的老家一次就会有了。说易行难,尤其是当一个人不再年轻时。可事实是,不离乡你就没有故乡!

7-19-2022
边 草 的这篇帖子被以下圈友点了赞:
BobMaster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头像
边 草
初入江湖
初入江湖
帖子: 182
注册时间: 2021年 2月 15日 00:23
为圈友点赞: 67 次
被赞次数: 180 次

五十八,能量守恒

帖子 边 草 »

五十八,能量守恒

昨天看到“可怜天下父母心”帖子时,它对我内心的冲击不可谓不厉害。我过去一直以为那是一句妇孺皆知的俗语,根本没有想过它还有上下文,而且还是出自于清末的那个以弄权、专权为好戏的太皇太后之手。作为咸丰几百个妃子之一,那拉氏很快获得了皇上的青睐,入宫四年后生下皇子载淳。五岁时载淳登基,慈禧则以母后身份垂帘听政。同治帝只活了19岁,慈溪择外甥载湉继位,是为光绪。光绪在慈禧的严厉监视下不敢越雷池半步,不过仍然未获得太后的首肯。戊戌政变后慈禧再次走到前台,而年轻的光绪最终仍然没有活过慈禧。

要说呢,这天底下的“父母心”实在是太普遍、太明显了,可我却怎么都无法把它同慈禧太后联系在一起。她活到73岁,在她子、侄、孙辈里出了三个皇帝,她尽过任何“母心”吗?

今年春天,知更鸟在门前一人高的树上筑了一个鸟窝。好奇、惊讶于四只小鸟一天一个样地长大,我早晨出门时会驻足去看一下鸟窝内外的情况。大概担心我对它们的家带来危害,当我驻足鸟窝前,总是听到鸟妈(爸)在附近不停地叫唤,到后期它们干脆就站在离我几步远的地方同我对峙。飞鸟通常都很警觉,它们绝不会这样靠近人的,除非是为了保护后代时才如此地奋不顾身。

鸟如此,其他动物何曾不是这样?有一次后院草地上躺着一只出生不久的小鹿。它脑袋耷拉,身体卷缩,显然病得不轻。同时我也注意到不远处的bush丛边有一只母鹿,虽然它没有像知更鸟那么咄咄逼人,但它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做出一副随时准备同我搏斗的样子。那一刻我立刻想到了“世上只有妈妈好”那个歌了。

我小时候常常听母亲说:我们哪个不是她一口一口喂大的?其实这根本不用大人强调、重申,因为一个刚出生的孩子,离开了父母的庇护,几乎都没有可能生存。可是为什么动物世界父母能够一把屎一把尿不厌其烦,而倒过来的情况则很难很少呢?

十多年前母亲去世后我基本上一个星期给父亲打一个电话,我的初衷是想帮他弥补那个空荡和失落期。那时他还“年轻”,总是说他各方面都好,不要我操心。电话最后还免不了叮嘱我注意身体、注意休息等等。相同的对话形式持续了很久,直到五年前他住进了养老院。从那之后他的精力逐渐减弱,说话越来越少,而通话时间也越来越短。在他生命最后一年,我们已经无法在电话里交谈了。感觉中,他的体能只够一天一天地熬着。因为我远在天边,他那时是否还在想事情,我不得而知。即使他的脑子仍然好用,他能不能实话告诉我也可能是问题。我感叹天下的父母大概只想着怎样更好地抚育后代,至于老之将至,他们也绝不会开口让子女们为他们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的。

我后来想到:人际这种永远是自上而下的形式(上代人无微不至地养育、照料下一代)大概同自然界“能量守恒定律” (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有关。因为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它物体,而总量不变。假如我们从父母那里接受了100份的关爱,然后我们把它全部给了我们的后代,这样当父母老去的时候,我们就没有额外的能量可以反馈给父母。这种能量只能在一代人一代人之间自上而下按顺序转换,所以造成了“久病床前无孝子”的现象。当父母躺在床上不能动弹时,照顾老人的“能量”子女就只能花钱去买了。

8-12-2022
边 草 的这篇帖子被以下圈友点了赞:
BobMaster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头像
边 草
初入江湖
初入江湖
帖子: 182
注册时间: 2021年 2月 15日 00:23
为圈友点赞: 67 次
被赞次数: 180 次

Re: 闲思乱想

帖子 边 草 »

小勋你好。
有时我是没有时间,有时我觉得可能内容不适合圈圈之地,所以我并没有把所有的帖文搬过来,请你谅解。另外,我授权你,只要你觉得合适,任何时候都可以把我在《书轩》里写的字搬过来,请不要客气。
多谢。
边草
上次由 边 草 在 2022年 8月 13日 19:46,总共编辑 1 次。
边 草 的这篇帖子被以下圈友点了赞:
BobMaster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头像
BobMaster
锋芒初露
锋芒初露
帖子: 1186
注册时间: 2020年 12月 7日 08:05
来自: 神秘的东方
我的状态: 🎯
为圈友点赞: 338 次
被赞次数: 177 次
联系:

Re: 闲思乱想

帖子 BobMaster »

感谢边君的好文,感谢边君的授权啦。
圈圈之地就是一个随性的地方,自在舒服就成,有闲情就上来逛一逛,一切随意。
哪有什么不好意思、愧疚之说,毕竟大家才是内容的产出者。
:D
人生如音乐,欢乐且自由
回复

在线用户

正浏览此版面之用户: 没有注册用户 和 0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