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闲思乱想:大豆摇铃
发表于 : 2025年 9月 16日 19:37
六十六,“大豆摇铃”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我开始喜欢吃豆子的——包括各种豆制品。这些年用黄豆尝试做过豆浆,现在仍然经常用赤豆做豆沙。赤豆在北美属于小宗商品,偶尔去Whole Foods不曾留意、只知道中国超市有售。
五月份我在本地一家印度店看到各种各样上百种的豆子,就是没有看到赤豆。如果不是溪山介绍,我甚至不知道它的英文名字(adsuki)。事实是,新冠疫情后超市赤豆价格飙升,且品种选择亦少。喜吃豆类的热情及遇到的“挫折”让我想到是否可以自己种呢?
大豆(soybean)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根据皮色不同而分成黄豆、黑豆、青豆等。我估计赤豆可能也属于大豆——或者至少应该是近亲。美东地处北纬40度上下,相等于中国的东三省。同中国北方一样,这里车子开出去后经过的农田也都是种小麦、玉米和大豆这几种庄稼。既然大豆可以种,那么种赤豆应该也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这样,6月初莴笋收掉后,我在菜地里撒了一把(literary)买来的赤豆,一个星期后它们都出芽了。到月底豆苗长出四片叶子后我就把它们移栽开来。懒人种豆,加上今年夏天基本上还算是风调雨顺——就是时不时地下点雨,所以我没追过肥料,也几乎没有浇过水。到了8月底,豆荚开始黄了,好像是到了收割的时候了。
我想当然地尝试用手把豆荚从枝干上摘下来,谁知还挺费劲的。我担心如果用力过度导致豆荚破裂、豆子会掉到地上,那时再去捡拾的话就太费时间了。根据当时的情况我想大概还是应该整株拔了。上个周末我开始一棵一棵拔的时候,耳朵里听到了一种陌生且不易描述的声音。在那一刻记忆深处冒出了“大豆摇铃”这个词。
那应该出自于年轻时读过的一篇题为《大豆摇铃的时节》的散文。它的内容已经忘了,里面好像提到秋天大豆随风摆动、成熟的豆荚相互碰撞发出“叮当”作响的场景。现在我稍加留意,眼前健康、成熟、饱满的豆荚长约10多厘米,它们三个一簇靠得很近,这样当枝干在我手里摇动时,豆荚之间就发生了碰撞。豆荚碰撞时发出的声音经过文字加工就成了“摇铃”的声音。但更奇妙的声音还在后面一个环节。我把四十多棵赤豆拔出后,再把豆荚同枝干分离,然后再用手去剥豆荚。那时豆荚开裂声似乎更优美动听,也更接近“摇铃”了呢。
我网查“大豆摇铃”时有不少网页挑出来,看起来“大豆摇铃”这个词使用的还很普及。但关于《大豆摇铃的时节》只有几行介绍,说那是一本只有100多页的小册子,作者叫林青,1979年由黑龙江出版社出版,却没有找到可以打开的链接。我现在不得不承认,“大豆摇铃”可算是非常成功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至少它给了我一种直观独特且鲜明的艺术效果。
这样,从初夏时一把种子,到三个月后结了3.5磅的赤豆。多吗?不多。如果按照大型机械化农场大豆平均亩产量280公斤作为标准,我的收成还不到他们的一半。但它让我相信自己想做的事情,稍加努力是能够做成的。此外,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眼前的场景激活了过去遥远北方“大豆摇铃”的传说,我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妙的实践和经历。
当然,如果有人问我明年还种赤豆吗,我肯定回答“不”了。因为我用adsuki bean查过,在nuts.com网站上可以邮购。那里的赤豆看上去比我自己种的还好一些呢。
9-16-2025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我开始喜欢吃豆子的——包括各种豆制品。这些年用黄豆尝试做过豆浆,现在仍然经常用赤豆做豆沙。赤豆在北美属于小宗商品,偶尔去Whole Foods不曾留意、只知道中国超市有售。
五月份我在本地一家印度店看到各种各样上百种的豆子,就是没有看到赤豆。如果不是溪山介绍,我甚至不知道它的英文名字(adsuki)。事实是,新冠疫情后超市赤豆价格飙升,且品种选择亦少。喜吃豆类的热情及遇到的“挫折”让我想到是否可以自己种呢?
大豆(soybean)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根据皮色不同而分成黄豆、黑豆、青豆等。我估计赤豆可能也属于大豆——或者至少应该是近亲。美东地处北纬40度上下,相等于中国的东三省。同中国北方一样,这里车子开出去后经过的农田也都是种小麦、玉米和大豆这几种庄稼。既然大豆可以种,那么种赤豆应该也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这样,6月初莴笋收掉后,我在菜地里撒了一把(literary)买来的赤豆,一个星期后它们都出芽了。到月底豆苗长出四片叶子后我就把它们移栽开来。懒人种豆,加上今年夏天基本上还算是风调雨顺——就是时不时地下点雨,所以我没追过肥料,也几乎没有浇过水。到了8月底,豆荚开始黄了,好像是到了收割的时候了。
我想当然地尝试用手把豆荚从枝干上摘下来,谁知还挺费劲的。我担心如果用力过度导致豆荚破裂、豆子会掉到地上,那时再去捡拾的话就太费时间了。根据当时的情况我想大概还是应该整株拔了。上个周末我开始一棵一棵拔的时候,耳朵里听到了一种陌生且不易描述的声音。在那一刻记忆深处冒出了“大豆摇铃”这个词。
那应该出自于年轻时读过的一篇题为《大豆摇铃的时节》的散文。它的内容已经忘了,里面好像提到秋天大豆随风摆动、成熟的豆荚相互碰撞发出“叮当”作响的场景。现在我稍加留意,眼前健康、成熟、饱满的豆荚长约10多厘米,它们三个一簇靠得很近,这样当枝干在我手里摇动时,豆荚之间就发生了碰撞。豆荚碰撞时发出的声音经过文字加工就成了“摇铃”的声音。但更奇妙的声音还在后面一个环节。我把四十多棵赤豆拔出后,再把豆荚同枝干分离,然后再用手去剥豆荚。那时豆荚开裂声似乎更优美动听,也更接近“摇铃”了呢。
我网查“大豆摇铃”时有不少网页挑出来,看起来“大豆摇铃”这个词使用的还很普及。但关于《大豆摇铃的时节》只有几行介绍,说那是一本只有100多页的小册子,作者叫林青,1979年由黑龙江出版社出版,却没有找到可以打开的链接。我现在不得不承认,“大豆摇铃”可算是非常成功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至少它给了我一种直观独特且鲜明的艺术效果。
这样,从初夏时一把种子,到三个月后结了3.5磅的赤豆。多吗?不多。如果按照大型机械化农场大豆平均亩产量280公斤作为标准,我的收成还不到他们的一半。但它让我相信自己想做的事情,稍加努力是能够做成的。此外,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眼前的场景激活了过去遥远北方“大豆摇铃”的传说,我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妙的实践和经历。
当然,如果有人问我明年还种赤豆吗,我肯定回答“不”了。因为我用adsuki bean查过,在nuts.com网站上可以邮购。那里的赤豆看上去比我自己种的还好一些呢。
9-16-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