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思乱想:大豆摇铃
Re: 闲思乱想:大豆摇铃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我开始喜欢吃豆子的——包括各种豆制品。这些年用黄豆尝试做过豆浆,现在仍然经常用赤豆做豆沙。赤豆在北美属于小宗商品,偶尔去Whole Foods不曾留意、只知道中国超市有售。
五月份我在本地一家印度店看到各种各样上百种的豆子,就是没有看到赤豆。如果不是溪山介绍,我甚至不知道它的英文名字(adsuki)。事实是,新冠疫情后超市赤豆价格飙升,且品种选择亦少。喜吃豆类的热情及遇到的“挫折”让我想到是否可以自己种呢?
大豆(soybean)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根据皮色不同而分成黄豆、黑豆、青豆等。我估计赤豆可能也属于大豆——或者至少应该是近亲。美东地处北纬40度上下,相等于中国的东三省。同中国北方一样,这里车子开出去后经过的农田也都是种小麦、玉米和大豆这几种庄稼。既然大豆可以种,那么种赤豆应该也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这样,6月初莴笋收掉后,我在菜地里撒了一把(literary)买来的赤豆,一个星期后它们都出芽了。到月底豆苗长出四片叶子后我就把它们移栽开来。懒人种豆,加上今年夏天基本上还算是风调雨顺——就是时不时地下点雨,所以我没追过肥料,也几乎没有浇过水。到了8月底,豆荚开始黄了,好像是到了收割的时候了。
我想当然地尝试用手把豆荚从枝干上摘下来,谁知还挺费劲的。我担心如果用力过度导致豆荚破裂、豆子会掉到地上,那时再去捡拾的话就太费时间了。根据当时的情况我想大概还是应该整株拔了。上个周末我开始一棵一棵拔的时候,耳朵里听到了一种陌生且不易描述的声音。在那一刻记忆深处冒出了“大豆摇铃”这个词。
那应该出自于年轻时读过的一篇题为《大豆摇铃的时节》的散文。它的内容已经忘了,里面好像提到秋天大豆随风摆动、成熟的豆荚相互碰撞发出“叮当”作响的场景。现在我稍加留意,眼前健康、成熟、饱满的豆荚长约10多厘米,它们三个一簇靠得很近,这样当枝干在我手里摇动时,豆荚之间就发生了碰撞。豆荚碰撞时发出的声音经过文字加工就成了“摇铃”的声音。但更奇妙的声音还在后面一个环节。我把四十多棵赤豆拔出后,再把豆荚同枝干分离,然后再用手去剥豆荚。那时豆荚开裂声似乎更优美动听,也更接近“摇铃”了呢。
我网查“大豆摇铃”时有不少网页挑出来,看起来“大豆摇铃”这个词使用的还很普及。但关于《大豆摇铃的时节》只有几行介绍,说那是一本只有100多页的小册子,作者叫林青,1979年由黑龙江出版社出版,却没有找到可以打开的链接。我现在不得不承认,“大豆摇铃”可算是非常成功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至少它给了我一种直观独特且鲜明的艺术效果。
这样,从初夏时一把种子,到三个月后结了3.5磅的赤豆。多吗?不多。如果按照大型机械化农场大豆平均亩产量280公斤作为标准,我的收成还不到他们的一半。但它让我相信自己想做的事情,稍加努力是能够做成的。此外,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眼前的场景激活了过去遥远北方“大豆摇铃”的传说,我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妙的实践和经历。
当然,如果有人问我明年还种赤豆吗,我肯定回答“不”了。因为我用adsuki bean查过,在nuts.com网站上可以邮购。那里的赤豆看上去比我自己种的还好一些呢。
9-16-2025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Re: 闲思乱想:大豆蛋白
最近上班途中看见路边一个农场新竖了一个招牌,上写:本地自产黄豆,一包15元,重50磅(相当于45斤)。连续看了一个星期后,好奇及贪便宜心理让我停车找到了农场的主人。我说我想买他的黄豆。“你要多少包,”场主问我。我觉得他大概以为我是来自中国的黄豆掮客,“我不是职业买家,自己家里吃,一包就足够了”。他带我到他的货仓,打开柜子,乖乖,里面装满黄豆的袋子摞得很高。“你这样一天卖几包要卖到什么年月啊”,我说。
回家后打开袋子,我见里面的黄豆不如超市里卖的那么干净。挖了一碗(20 oz)用洗菜箩筛了一遍,然后把豆秸、枯豆等杂物挑掉。洗了几遍后剩下的就都是纯豆子了。放在慢锅里炖过夜,豆子烂熟。之后每天烧菜时都加一点黄豆及熬下来的汤,感觉菜肴、汤剂的味道比过去不加黄豆/汤时的要鲜。当脑子里冒出了味精、“氨基酸”等几个词后我就查网。果然,它们还真的有一点关系呢。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钠酸”,谷氨酸是氨基酸的一支,它们天然地存在于许多食物里,如番茄、蘑菇、奶酪及其他肉类之中。味精的鲜味就来源于游离状态下的谷氨酸。我们知道黄豆富含蛋白质,而蛋白质则由氨基酸组成。换句话说,吃黄豆有如吃“肉”,“鱼羊为鲜”,加了豆汁的汤自然就鲜很多。
这时问题来了,既然黄豆是一种既便宜又保护自然环境的美味,那为什么美国超市里很少有卖的?所以造成美国人几乎没有吃黄豆的习惯了。原来美国农业部规定将黄豆用作饲料和出口物质而不是作为初级食用材料出售给消费者的。所以虽然是一个主要产出国家,但是美国人没有食用黄豆的渊源和传统。
而食用黄豆、包括它的制品之所以在中国非常普及,那是因为中国谷物产量长期没有达到解决人们温饱需要的程度。谷物不足,豆类就成为次要的粮食来源。由于中国农田的地理性质、耕种机械化程度等都不如美国等发达国家,所以中国大陆的大豆种植成本比美国要高出40%,而单位面积产量还要低一半,令国内种植黄豆的利润空间有限。现在全球石油价格下跌,令海运成本下跌,所以现在中国每年进口大量黄豆,其数量逐年递增。这本来是双赢的事情,可是自2017年中美打起了贸易战,作为交手的双方,各自选择目标制裁对方。这样减少甚至停止购买美国的黄豆就成了中方的贸易武器。无可厚非。
去年美国出口了240亿美元的黄豆到中国,其中超过一半被中国收购。而今年到目前为止,大陆没有买美国一粒黄豆。难怪几十年来今年我是第一次看见美国农民自己卖黄豆的就像。美国农民窘迫的现实可想而知了。巧了,据NBC报道,昨天,美国中西部伊利诺州一处满载黄豆(816公吨)的巨型谷仓因“不堪重负”而发生爆裂崩塌事故。事故波及了当地供电系统,导致约160户家庭停电。
现今美国社会政治态势完全被“MAGA”所左右。这“让美国重新伟大”口号里面包含了很多荒谬的理论。首先,怎么定义现在美国已经不“伟大”、需要重新?其次寻求利润是资本的本性,资本扩张的结果带来了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结果,过程中穷国富国各取所需,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关税是不可能让制造业重回美国的。再次,任何战争开战之前都需要对手的实力,手里可能有的“牌”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战略战术。但是“性格决定命运”,按照现今美国首脑及手下班子的认知,我觉得他们想在经济领域打赢中国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上周末全美各地统一举行“不要国王”的聚会,有人打出了“MAGA”的横幅:Morons Are Governing America。(白痴在统治美国。)我觉得此MAGA比“让美国重新伟大”更贴近事实一些。不管中美贸易战的结果如何,从现在开始我已经开始享受低价黄豆的好处了。何乐不为?
10-20-2025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Re: 闲思乱想:大豆蛋白
豆制品一直是我非常爱吃的东西,赞~边 草 写了: 2025年 10月 21日 10:16 六十七,大豆蛋白
最近上班途中看见路边一个农场新竖了一个招牌,上写:本地自产黄豆,一包15元,重50磅(相当于45斤)。连续看了一个星期后,好奇及贪便宜心理让我停车找到了农场的主人。我说我想买他的黄豆。“你要多少包,”场主问我。我觉得他大概以为我是来自中国的黄豆掮客,“我不是职业买家,自己家里吃,一包就足够了”。他带我到他的货仓,打开柜子,乖乖,里面装满黄豆的袋子摞得很高。“你这样一天卖几包要卖到什么年月啊”,我说。
回家后打开袋子,我见里面的黄豆不如超市里卖的那么干净。挖了一碗(20 oz)用洗菜箩筛了一遍,然后把豆秸、枯豆等杂物挑掉。洗了几遍后剩下的就都是纯豆子了。放在慢锅里炖过夜,豆子烂熟。之后每天烧菜时都加一点黄豆及熬下来的汤,感觉菜肴、汤剂的味道比过去不加黄豆/汤时的要鲜。当脑子里冒出了味精、“氨基酸”等几个词后我就查网。果然,它们还真的有一点关系呢。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钠酸”,谷氨酸是氨基酸的一支,它们天然地存在于许多食物里,如番茄、蘑菇、奶酪及其他肉类之中。味精的鲜味就来源于游离状态下的谷氨酸。我们知道黄豆富含蛋白质,而蛋白质则由氨基酸组成。换句话说,吃黄豆有如吃“肉”,“鱼羊为鲜”,加了豆汁的汤自然就鲜很多。
这时问题来了,既然黄豆是一种既便宜又保护自然环境的美味,那为什么美国超市里很少有卖的?所以造成美国人几乎没有吃黄豆的习惯了。原来美国农业部规定将黄豆用作饲料和出口物质而不是作为初级食用材料出售给消费者的。所以虽然是一个主要产出国家,但是美国人没有食用黄豆的渊源和传统。
而食用黄豆、包括它的制品之所以在中国非常普及,那是因为中国谷物产量长期没有达到解决人们温饱需要的程度。谷物不足,豆类就成为次要的粮食来源。由于中国农田的地理性质、耕种机械化程度等都不如美国等发达国家,所以中国大陆的大豆种植成本比美国要高出40%,而单位面积产量还要低一半,令国内种植黄豆的利润空间有限。现在全球石油价格下跌,令海运成本下跌,所以现在中国每年进口大量黄豆,其数量逐年递增。这本来是双赢的事情,可是自2017年中美打起了贸易战,作为交手的双方,各自选择目标制裁对方。这样减少甚至停止购买美国的黄豆就成了中方的贸易武器。无可厚非。
去年美国出口了240亿美元的黄豆到中国,其中超过一半被中国收购。而今年到目前为止,大陆没有买美国一粒黄豆。难怪几十年来今年我是第一次看见美国农民自己卖黄豆的就像。美国农民窘迫的现实可想而知了。巧了,据NBC报道,昨天,美国中西部伊利诺州一处满载黄豆(816公吨)的巨型谷仓因“不堪重负”而发生爆裂崩塌事故。事故波及了当地供电系统,导致约160户家庭停电。
现今美国社会政治态势完全被“MAGA”所左右。这“让美国重新伟大”口号里面包含了很多荒谬的理论。首先,怎么定义现在美国已经不“伟大”、需要重新?其次寻求利润是资本的本性,资本扩张的结果带来了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结果,过程中穷国富国各取所需,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关税是不可能让制造业重回美国的。再次,任何战争开战之前都需要对手的实力,手里可能有的“牌”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战略战术。但是“性格决定命运”,按照现今美国首脑及手下班子的认知,我觉得他们想在经济领域打赢中国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上周末全美各地统一举行“不要国王”的聚会,有人打出了“MAGA”的横幅:Morons Are Governing America。(白痴在统治美国。)我觉得此MAGA比“让美国重新伟大”更贴近事实一些。不管中美贸易战的结果如何,从现在开始我已经开始享受低价黄豆的好处了。何乐不为?
10-20-2025
人生如音乐,欢乐且自由
在线用户
正浏览此版面之用户: 没有注册用户 和 1 访客